第1章 天書碑文(1 / 2)

苗疆。

東南部的雷山縣。

有一山,名雷公山,山勢巍峨挺撥,雄偉壯觀。

其內,森林蒼翠,溪水晶亮透明,瀑布垂直飛瀉,氣勢奪人,謀今世上保護最完好的一塊“世外桃源”。

雷公山山脈綿延千裏,雷山縣東南這一段,從山嶺半坡到山下,到處分布著半坡苗寨,一座座苗寨村落,點綴在群峰眾嶺之間,獨特的苗族風情盡顯其鄭

眾多苗寨群之間,有一處獨南苗寨。

舉目望去,獨南寨中,一棟棟的房屋依山而建,屋瓦相連,密密麻麻,鱗次櫛比。

正是初夏季節,村裏村外,處處鳥語花香。田壟、道邊,蔥綠的草叢之中,紅、白、紫的玉蘭和杜鵑花盛開怒放,爭奇鬥豔,一目之下,美不勝收。

然而,雷公山的山體,卻終日白霧繚繞。

雖近響午,蒼茫的薄霧依舊不見散去,山體的形態朦朧模糊,不得細見。

蜿蜒的山道,穿越在山體之上,猶如雲霧中穿梭的蛟龍,忽隱忽現。

在薄霧籠罩的山道之上,一個十二三歲的少年,正在半山腰往山上行走。

近午陽光,透過雲霧和道邊大樹的樹葉,變得溫暖柔和,斑駁的光線投射到少年身上,在山道上拉出一道長長的影子,隨著少年腳步移動。

行走中的少年,身穿粗布衣裳,背著藤編大背簍,肩上斜挎著一個軍用舊壺,右手提一個竹籃,被霧水和汗水微微浸濕的頭發之下,是一張清秀的臉,看上去略顯瘦弱。

少年名叫於凡,蒙蒙亮,他就從寨子出發,一路上山。

上山之後,於凡采草藥、撿蘑菇、摘栗子忙乎了大半。

為了節省更多的時間去雷公坪,他幾乎毫不停歇、高效率的做完這些事情,然後繼續往山上趕。

山道是一條砂石土路,一直通往山頂,兩側樹木叢生,高不可攀。興許本就不是路,隻是千百年來人們進山踐踏而成的。

雷公坪的位置未到山頂,而是在山峰北麵四分之三高的地方。

於凡此刻行走的山道路段,位於雷公山半山腰之處。

山腰以下路段,砂石路麵清晰可尋,顯然日常踩踏行走的人不少,靠山吃山的苗寨村民經常行走。

而自半山腰往上,山道上的雜草腐葉,逐漸多起來,可見至此,平日行人漸少。

此時,於凡雖行走略顯匆急,麵有微汗,但神色堅毅寧靜,呼吸均勻悠長,步履節奏並未淩亂,握著竹籃的胳膊依然穩定。

如此一路向上行走,經過一片青竹林,穿過一段樹木叢生的道,走了一個多時,於凡終於趕到雷公坪。

此時他已然筋疲力盡,胸腹起伏可見,略微有些急促。

附近寨民所的雷公坪,其實就是一處高山盆地。海拔約1850米,麵積400多畝,四周高中間低,從南側一處不高青石山體順流而下的一條溪,橫貫整個盆地。

蔥綠的青草和矮灌木叢形成了一塊草甸,如綠毯一般鋪滿了整個雷公坪。

在草甸之中,有一條青石路通往北側一個土台。

於凡站在青石路上,花了片刻時間,調整了呼吸。隨即從背簍裏取出一個軍用舊壺,在溪裏打了水,便順著青石路走到了土台前。

於凡盯著土台上北側不遠處的一個石碑,喃喃自語道:“點將台......書碑.......,爺爺這裏有機緣,可都已經三年了,機緣到底在哪裏呢?”

眼前的土台,便是雷公山的點將台,點將台上的石碑,就是書碑。

登上點將台,於凡徑直走到書碑前。雖然以前觀摩了無數次,一直無所收獲,但是這次,於凡仍然如以往一樣,靜默站立在石碑前,仔細觀看著上麵的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