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目標已經識別鎖定,10萬千瓦束能電磁波軟損傷試驗,第一次試驗倒計時開始,10,9,8……1!發射!”雙子島上,杜克指導的強電磁軟損傷研究課題很快就完成了理論準備和試驗方案,開始了實際測試工作。隨著項目總指揮的一聲令下,雙子島控製束能電磁發射器的工程師點擊電腦上的發射按鈕,一股強力電磁波瞬間擊中離雙子島8萬米高空中的一個衛星形狀的試驗艙。
這是由熱氣球帶上高空的一個破壞性試驗裝置,在試驗場裏麵,裝滿了各種美軍衛星使用的不同型號的運算芯片和衛星傳輸基帶芯片。按照杜克的要求,在這些芯片的外圍采取的防護措施,同情報部門獲得的美軍實際衛星的防護基本一致,即便有些美軍衛星我們還沒有掌握具體的防護能力,國內衛星研製單位也會對其進行分析預測,使用國內近似技術來進行模擬,今天第一次測試使用的試驗艙,模擬的是美軍最常見的低軌道軍事偵察衛星的情況。
由於束能電磁波對電子元器件有著強大殺傷力,杜克的實驗團隊不再采用無人機攜帶,而是使用了熱氣球,這樣在破壞性試驗完成後,可以比較方便進行回收,不像無人機那樣,搞不好會讓無人機直接失去控製亂飛,或者損傷發動機電子係統後導致發動機直接停止運作墜毀,在當初初次實驗強電磁波破壞性試驗的時候,一架翼龍無人機就變成了一架無法控製的飛行器,最終不得不出動空軍戰機將其擊落在大海之上。
在這個研究上,杜克他們不是完全沒有基礎,因為在蓮花基地那邊,自從當初束能電磁波發射器研製成功後,一直就以兩個研究分支在同時進行相關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和寶貴的試驗數據。
根據這些數據,杜克很快就利用島上的超級計算中心配合克裏推導出一係列實驗性的模擬仿真運算公式,今天的試驗,就是按照模擬仿真運算得出的一些參數來進行。
其中今天第一個試驗采用的10萬千瓦級別的電磁波軟損傷,就是一個中等功率強度電磁波束近空電磁軟損傷試驗,它並不是追求瞬間損毀目標電子元器件功能,而是準備在一個較長時間的強電磁輻射條件下(比如30秒長時間),對這些電子元器件造成強烈電磁傷害而引發其故障,這種方式比起強電磁瞬間硬損毀一方麵使用範圍更廣,另外一方麵引發的故障更像自然發生的偶然故障一樣,令人更加難以發覺。
很快,當實驗艙回收後,經過電子工程師們的檢測,試驗達成了部分目標,某些電子元器件在這種功率強度的電磁波輻射下已經完全失效,但是有些卻頑強地生存下來。
不過今天不僅僅是進行這一次試驗,在這邊回收進行分析的同時,第二次、第三次試驗……一個個的試驗在緊鑼密鼓地繼續進行當中,經過了十多次精心設計的近空束能電磁波軟損傷試驗後,杜克的團隊終於掌握了近空大氣層存在情況下對美軍軍事衛星運算芯片和傳輸基地芯片等關鍵電子元器件的損傷臨界條件數據。
有了這些關鍵性的新試驗數據參數後,就可以進一步改進杜克研發出來的模擬運算應用的運算精度,在推導對更遠距離上的目標進行電磁攻擊軟損傷的時候,就能夠推導出更加接近實際損毀的臨界殺傷功率。
在接下來繼續完成了驗證性近空電磁波軟損傷試驗,取得完美試驗效果之後,杜克的強電磁波軟損傷課題組得到了一顆真正的近地軌道衛星進行試驗,這是解放軍擁有的一顆運行了將近8年時間、即將報廢的軍事偵察衛星。
在核心運算芯片和衛星傳輸基地芯片方麵,使用的全部都是來自美國的芯片,在杜克橫空出世前,我們國家還沒有能力生產這種精密可靠的芯片,當然現在sal公司的芯片部門已經擁有了當今國際頂級的it產業核心芯片設計和生產能力,不管是計算機還是手機使用的cpu/gpu,或者各種解碼應用的dsp和傳輸基地芯片。
正是有了這些令人震驚的成果,現在國內的計算機產業和信息產業才徹底具有了獨立自主發展的本錢,具備了能夠同美國這兩個行業全麵抗衡的能力。
不過現在,杜克的研究團隊要解決的是如何利用雙子島的這個束能電磁發射器,怎麼隱蔽而有效地解決美軍軍事衛星這個大問題。經過精心準備,杜克團隊的第一次衛星強電磁波攻擊試驗進入了真正實施階段,為了盡量減少天氣因素對試驗的影響和保密,這次試驗特意選擇一個晴朗的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