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第一章 混亂清末(1 / 2)

風起北方

第一卷

第一章

混亂清末

公元一九〇〇年,庚子事變爆發,義和團運動在清政府控製的北方各地愈演愈烈,各地發生的野蠻排外暴亂事件造成導致八國聯軍入侵首都北京,釀成彌天大禍;各列強要求清政府迅速改變當前的無能狀態。慈禧太後下令和談,接受八國聯軍提出的《辛醜條約》,此舉對中國打擊甚大,為維護清王朝的統治,朝廷保守派決定主動進行變法。第二年,即一九〇一年,在慈禧太後的默許下,滿清政府進行改革,實行曆史上稱之為“晚清新政”或者“庚子新政”的改革。四月,慈禧太後又下令成立了以慶親王奕匡為首的“督辦政務處”,作為籌劃推行“新政”的專門機構,任李鴻章、榮祿、昆岡、王文韶、鹿傳霖為督辦政務大臣,劉坤一、張之洞(後又增加袁世凱)為參予政務大臣,總攬一切“新政”事宜。張劉二人聯名三次上奏《江楚會奏變法三折》,定出改革方向,學習日本,推行君主立憲製。八月一日,清政府頒布《仿行立憲上諭》,預備立憲,原則為“大權統於朝廷,庶政公諸輿論”,開始實行所謂的新政,而編練“新軍”是清政府“新政”的主要內容之一。

清政府下諭全國停止武科科舉考試;命令各省仿北洋、兩江籌建武備學堂;九月又下諭全國各省裁汰舊軍,編練“常備軍”,編練“新軍”的工作在全國鋪開,在全國編練“新軍”三十六鎮(相當於師編製)。每鎮官兵定額人,由步、馬、炮、工、輜重等兵種組成,設統製率領。鎮下分協、標、營、隊、排、棚,分由協統、標統、管帶、隊官、排長和正、副目率領。一九〇六年十一月七日,清政府改兵部為陸軍部,將練兵處並入其中,鐵良為尚書,統一指揮全國“新軍”。一年後,也就是一九〇七年八月,陸軍部決定將全國編練的三十六鎮“新軍”擬於二—五年內,除近畿四鎮、四川三鎮外,其他各省各編練的一—二鎮全部完成。

晚清新政的另一個內容就是在全國修建鐵路,除京漢鐵路外,兩百〇一公裏的京張(北京-張家口)鐵路、膠濟鐵路、京綏鐵路隨後也開始修建。教育方麵,清政府推行“新政”的另一個重要內容是廢科舉,辦學堂,派留學;一九〇一年二月,清廷下諭設立學部,為專管全國學堂事務的機構。清政府在推行“新政”過程中,把“獎遊學”與“改學堂,停科舉”並提,要求各省籌集經費選派學生出洋學習,講求專門學業。對畢業留學生,分別賞給進士、舉人等出身。對自備旅費出洋留學的,與派出學生同等對待;並分別在一九〇二年十月一九〇六年十月兩次派出總監督赴東洋和歐洲,督察外派留學生的學習情況。

在清政府派出留學生之前的一九〇〇年,已經有一批人早“我大清”一步離開清政府控製的中國大陸,將自己的孩子送去了遙遠的美洲大陸,去美利堅合眾國進行深造。山西歸綏道歸化城,已經從翰林院左侍郎歸綏道兵部道察使位置上退下來多年的大商人趙懷桑,就將自己年僅六歲的、唯一兒子趙天一在一幹家人陪同的情況下送去了美國,希望能夠光大家族的門麵,延續自己的生意。當然,趙大老板原本是不想讓趙天一出遠門、特別是到什麼洋鬼子國家去學什麼知識;他認為老祖宗的東西就夠學的了,但是架不住這個兒子的死磨硬纏,天天以絕食相挾,再加上老奶奶也疼這唯一的孫子,各房其它叔伯兄弟的長籲短歎,最後還是讓自己的二女婿帶了一幫人陪著這個兒子去了美國。做為晉商中比較出名的忻州商人,趙家可以說是其中的代表;其祖先十五歲時就隨親戚到大同外的豐鎮(今豐鎮市)最大的布店“義元長”做學徒,最後自己出來單獨幹。經過七代人百餘年的拚搏,現在也掙下了偌大的家業,不但經營布匹綢緞、糧油買賣,還有騾馬集散等生意,在太原、大同、西安、延安、歸化、包頭、北京、張家口、天津等地都開了不少店鋪,最遠的已經到了上海、南京、漢口等地。家族產業以已經上億,光是每年的白銀收入就不下五百萬兩,趙懷桑歸綏道兵部道察使和翰林院左侍郎官職也是花了四十萬兩白銀買下來的。

趙家祖上一直是經商、從武兩兼備,經商是為了賺錢,而從武則是為了讓祖宗經商賺回來的錢有能力保護住,這一點和其它傳統晉商家族大大不同。自從祖上不知哪一輩救了一位落難的僧人以後,他老趙家除了家傳經商之外也開始有了自己的家傳武功,趙家祖祠裏麵就藏有一部明代戚繼光著的《紀效新書》,收錄了“楊家六合八母槍法”﹑俞大猷的《劍經》和戚繼光自編的《拳經》三十二勢圖訣等。還記載了武術和武功方麵的很多內容,有關武術的篇章有長兵﹑牌筅﹑短兵﹑射法﹑拳經等﹔手足篇裏麵還記述了槍﹑牌﹑筅﹑棍﹑鈀﹑射﹑拳等武術。而明代少林寺玄機和尚所著《拳經》一書的複製版赫然也在趙家祠堂有一本。而趙家本身在經曆了六代延續以後也慢慢有了自己的練功特點,一係列功法套路和練氣心法逐漸成型;從趙懷桑爺爺那裏開始,趙家的家傳武功也開始慢慢向親戚外人傳授,原因就是趙家直係男丁單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