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這樣煎熬,他也沒有想過要放棄他的電影夢,因為他這個人就是這樣,一拍片就來勁,沒片拍就沒勁,妻子說他:“他不拍片就像個死人,我不需要一個死人丈夫。”如此死撐了六年後,他終於時來運轉,憑一部《推手》開始嶄露頭角。
我當然並不是想簡單複述一個堅持就會成功的勵誌故事,而是想借李安的故事來論證梁寧的觀點,他在自傳中,不止一次提到拍電影給他帶來過多麼巨大的快樂,與之相比,做其他任何事都覺得力不從心甚至感到痛苦,他之所以割舍不了他的電影夢,根本的原因不是因為他多麼想成功,而是他割舍不了這種真實的快樂。
由李安的經曆不禁聯想到,古往今來那些在所在領域做出了不凡成就的人,似乎都有自己的“癮”。
愛迪生有“發明癮”,眾所周知,他為了發明電燈先後用了6000多種材料,試驗了7000多次,這個過程足以令99%的人發瘋,他體驗到的卻是一點點接近心中目標的喜悅。
蘇東坡有“文字癮”,他說過自己一輩子最快樂的就是寫作的時候,“我一生之至樂在執筆為文之時,心中錯綜複雜之情思,我筆皆可暢達之。我自謂人生之樂,未有過於此者也。”他曾因寫詩諷喻朝廷而身陷牢獄之災,剛放出來後馬上故態重萌,又不怕死地開始寫詩作文,沒辦法,誰叫這是他的人生至樂呢,至今我們讀他的文章,也能夠體會到他在寫作時那種酣暢淋漓的快感。
懷素有“書法癮”,金聖歎有“批評癮”,湯顯祖有“戲癮”,納蘭容若既有“詞癮”,又有“情癮”……他們就像傳說中的“癮君子”,為某件事物神魂顛倒,忍受了常人難以想象的艱辛困苦,隻為了體驗常人難以體會到的極致歡樂。
有些人一旦犯起癮來,連世俗中人追求的安穩幸福都可以毫不猶豫地放棄。就像毛姆在《月亮與六便士》中塑造的那個畫家查爾斯,四十歲以前,他和大多數人一樣,過著庸碌無奇的生活,他在銀行任職,拿著不高不低的薪水,養活著一家子人;四十歲以後,他拋妻棄子一個人跑到了巴黎,住在破落的小旅館裏,身上隻有一百塊,目的隻是為了追求他的夢想——他要畫畫!
如果這樣的故事發生在中國選秀的舞台上或者暢銷書作者的勵誌小說裏,查爾斯可能會在經曆了窮困潦倒的日子後,終於一炮而紅,然後要名有名要利有利,上演了勵誌版的真人夢想秀。可是老毛姆對待他筆下的人物就像命運一樣殘酷,查爾斯沒有紅起來,而是流落到南太平洋的一個小島上,和一個土著女子同居,染上麻風病後雙目失明,死前讓土著女子將他的畫作付之一炬。
這就是查爾斯為夢想付出的代價,也許在大多數人眼中,這樣的代價未免太大了,可是我覺得查爾斯不會後悔,在塔希提島的叢林深處他獲得了內心的寧靜,他終於成了他想要做的那種人,而不是一般人不得不做的那種人。
就是這樣煎熬,他也沒有想過要放棄他的電影夢,因為他這個人就是這樣,一拍片就來勁,沒片拍就沒勁,妻子說他:“他不拍片就像個死人,我不需要一個死人丈夫。”如此死撐了六年後,他終於時來運轉,憑一部《推手》開始嶄露頭角。
我當然並不是想簡單複述一個堅持就會成功的勵誌故事,而是想借李安的故事來論證梁寧的觀點,他在自傳中,不止一次提到拍電影給他帶來過多麼巨大的快樂,與之相比,做其他任何事都覺得力不從心甚至感到痛苦,他之所以割舍不了他的電影夢,根本的原因不是因為他多麼想成功,而是他割舍不了這種真實的快樂。
由李安的經曆不禁聯想到,古往今來那些在所在領域做出了不凡成就的人,似乎都有自己的“癮”。
愛迪生有“發明癮”,眾所周知,他為了發明電燈先後用了6000多種材料,試驗了7000多次,這個過程足以令99%的人發瘋,他體驗到的卻是一點點接近心中目標的喜悅。
蘇東坡有“文字癮”,他說過自己一輩子最快樂的就是寫作的時候,“我一生之至樂在執筆為文之時,心中錯綜複雜之情思,我筆皆可暢達之。我自謂人生之樂,未有過於此者也。”他曾因寫詩諷喻朝廷而身陷牢獄之災,剛放出來後馬上故態重萌,又不怕死地開始寫詩作文,沒辦法,誰叫這是他的人生至樂呢,至今我們讀他的文章,也能夠體會到他在寫作時那種酣暢淋漓的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