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土司反叛(1 / 3)

在商周時期,四川地區就已經由古蜀族為中心建立了蜀國;所以,四川地區古稱“蜀”。

大約在夏商時期,蜀人部落從今茂縣一帶遷徙至成都平原。“三代蜀王”之後,大約相當於中原西周末期,杜宇王朝建立,其間蜀國的都城遷至郫邑(今郫縣),杜宇王朝采用君主世襲製,其勢力基本覆蓋了整個四川盆地。

大約相當於春秋早期,杜宇氏禪位於蜀相鱉靈,鱉靈建立了開明王朝,定都於廣都(今雙流),開明九世遷都至成都。

公元前316年,戰國時期,秦國兼並了蜀國,設立了蜀郡。

北宋先在今四川盆地一帶設西川路和峽西路,合稱“川峽二路”,後來又把二路合並為川峽路。北宋真宗鹹平年間將川峽路分為益州路(後改為成都府路)、梓州路、利州路和夔州路四路,合稱“川峽四路”,南宋時又總稱“四川路”,這是“四川”一名用於行政區劃代稱的開始,四川由此得名。

元至元十八年(1281年)正式建置“四川等處行中書省”,簡稱“四川行省”,再簡稱為“四川省”,這是“四川”省名得名之始。從此“四川”一名沿用下來。

明隨元製,四川省也稱四川府,是明朝兩都十三省之一。如今大明地方行政區域經過改革重新劃分後變成了一都十六省,四川的地位一如往昔,甚至,因為其自有就有天府之國之稱,是大明重要的產糧重地。

但是四川多山,且種族繁雜,局勢複雜,曆來都是極為難於治理的地方之一。元朝時為了更好的治理四川曾在四川境內設置了大大小小無數的土司,管轄地方。他們掌握著管轄之地的一切軍政財大權,經過長時間的發展,已經變成地方土著,土皇帝,嚴重阻礙了朝廷政令的實施,但是土司經過幾十數百年的發展,勢力盤根錯節,加上四川山川環境複雜,種族混雜,想要清繳極為不易,朝廷隻能緩慢圖之。

四川土司大小數百,其中以烏蒙,烏撒以及芒部等六地土司最為勢大,且傳承久遠,實力強勁,曆朝曆代穩居不倒。

芒部,元朝為芒部路,屬雲南行省,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正月改芒部路為芒部府,治所在今雲南鎮雄北,境約當今雲南鎮雄、彝良、威信等縣地。洪武十六年正月(公元1383年)改屬四川布政司,洪武十七年五月(公元1384年)升為軍民府,境內原有益良州、強州,元朝時均屬芒部路,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廢除;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六月七日,朱元璋令免芒部土司遞租(皇糧尾欠)。

四川土司遂安。

雖然仍有一些小動作,因無傷大雅,朝廷也無力管控,隻能聽之任之。兩下相安無事到如今。

然,隨著朱祁鈺登基為帝後的各種改製改革的實施,切實的撬動了很多人的切身利益,再一次引發了一些世代土司家族的不滿。

廢除衛所製,納吏入官,收繳地方軍權,限製地方財政稅收大權,強製攤派遷移地方世家大族,這都是在掌控一地軍政財大權的土司家族勢力身上割肉,一次兩次他們還能忍受,這樣無休止的持續下去讓人看不到盡頭,就讓一些人狗急跳牆了。

加上和四川相鄰的貴州,雲南等地首開前例的實行了地方總督製,而四川竟然沒有被列入首批實施的地方,四川各大土司坐不住了,他們聯名上奏朝廷,請求準許四川如同貴州,雲南一般實施總督製度,並自薦了第一任總督人選。

朝廷不允,駁回了他們請求。

想要繼續掌控四川的土司家族們不死心,又接連多次上奏。自去年實行總督製開始之後,幾乎是每半個月一封奏折,就連過年時節也同樣如此。

到了後來,政事堂被擾的沒有辦法,直接嚴令訓斥了對方一通,並責令其閉門思過,不要胡思『亂』想。

見朝廷態度堅決,而四川如今各種革職日子愈發艱難,權利損失愈發嚴重。各種原因加在一起,幾個實力龐大的土司一言不合之下,竟直接起兵反叛。

這其中,位於雲貴川交界的芒部實力最大,加上烏蒙,烏撒,東川等盤踞雲貴川地方幾十上百年的土司實力又聯合其周邊大小二十一個土司部落,瞬間侵占了大半個四川,聲勢浩大。

四川有成都府、嘉定府、夔州府、重慶府、順慶府、敘州府、鎮雄府、保寧府、馬湖府、龍安府等十府,短短時間內除成都府,嘉定府,夔州府和重慶府外,另外六府全部失陷。

土司在地方實力龐大,勢力盤根錯節,在地方上一句話比朝廷的政令都好用,隨便鼓動一下,就能讓治下百姓盲目輕信,對其俯首帖耳。所以,他們才能如此快速的攻占四川數個府,追隨響應者不計其數。

消息傳出,舉國震動,朝野上下同樣意外和吃驚。他們怎麼也想不到,隻不過是拒絕了那些想要繼續把控四川地方大權的土司部落實行總督製而已,沒有得逞所願的他們竟然敢以此為借口反叛。

此次反叛是芒部首領龍濤提出來的,就因為朝廷拒絕了在四川實行總督製,並由他擔任第一任四川總督,朝廷故意打壓消減地方勢力的權勢這一點他早就體會,不然即便是朝廷不答應在四川實行總督製他也不會貿然奇兵反叛。

一切,都是朝廷『逼』迫的。不反抗,他們這些原本手握地方軍政錢一應大全的地方土司就會被朝廷溫水煮青蛙一般的逐漸削弱手中的權勢,這是他們萬萬不願意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