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比如花十分鍾向你解釋什麼叫“押韻”。是的,我承認,相較於古典文學的浩瀚無邊,這完全是個碎片知識。光懂什麼叫押韻,不足以成為文學家。但是,即便如此,這塊知識積木有沒有用?有!因為相較於不懂的人,隻要你理解了什麼是押韻,你看待一首詩的眼光,立馬就能變得不一樣。你就可以從完全的外行,瞬間“略跪什麼門閂”(韋小寶語,應是略窺門徑)。另外,“押韻”這塊知識積木,不隻適用於唐詩,你完全可以用它來欣賞標語、俗諺、歌詞,運用在許多別的地方。
懂了嗎?所謂碎片化,其實都是積木化。每一塊積木都可以單獨學習、自主拚接,進而組合成知識使用者自己想要的形狀。而此時,若有拚圖論者跳出來,指責這種碎片都是邪門歪道,我就會覺得未免誤會太大。
對於知識碎片的質疑,網上有個熱門帖,大意是這麼說的:為什麼說大部分碎片知識都是大忽悠呢?因為它傳授的知識往往都是未經思考的。多數人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願意做任何事。第一次看到這句話時,我被震撼到了。我想起我上學時的一件事,當時班上有一位後來考上清華的學霸,他總結了一套高效學習筆記。我當時物理成績位居下遊,便向學霸取經:“借你筆記看看唄。”我把他的筆記完完整整地抄了下來,但是幾次考試下來,我還是位居下遊。我說:“你的筆記我都看好幾遍了。”學霸說了一句:“未經你思考的知識是不屬於你的。”我瞬間醍醐灌頂。
在此,請注意喔——“人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願意做任何事”這句話本身其實就是一個知識碎片。細想一下,這句讓我“被震撼到了”的話,它的內容完整嗎?它的結構成體係嗎?它是某個通過脈絡推演而展示出來的學問嗎?都不是。“大腦麵對判斷會想偷懶”這個概念是心理學中的一塊積木,是我們在《小學問》裏花五六分鍾便可以講清楚(甚至比這句話講得透徹深入)的一塊知識積木。
沒錯,隻是積木。
但是,見識過這塊積木後,卻能讓一位批判者震撼,讓他開始聯想,聯想到自己讀書時的一件往事,聯想到學霸跟他說的另一個道理,讓他醍醐灌頂。可見,碎片不是重點。隻要你能把碎片當成積木,你就可以將幾塊積木加以組合,充分運用,最後拚成一套屬於你的論述。
所以,別再說碎片化了,當今的知識應該是積木化。過去,我們有心理學、社會學、經濟學、法學……當今,我們有法律經濟學、社會心理學、社會經濟學、法律社會學……過去,人們探索,期盼著所有碎片背後有一張由上帝描繪的完整而係統的最終圖像。而今,人們操作,希望知識能更容易、更有效率地被使用。
一直以來——從《好好說話》到《小學問》,我們都在嚐試著將大塊的知識掰開揉碎,分析詮釋,最後成為一塊塊可被拚組的積木。積木拿回來拚成什麼樣,都隻看個人。甚至,有人手上玩著積木,一時不想拚湊,這都很正常。但若要因此批評,大呼知識這玩意非得一套一套的,不能積木化,不能拆開,那您將會錯過的“震撼”與“醍醐灌頂”,又豈止咱們的《小學問》?
再比如花十分鍾向你解釋什麼叫“押韻”。是的,我承認,相較於古典文學的浩瀚無邊,這完全是個碎片知識。光懂什麼叫押韻,不足以成為文學家。但是,即便如此,這塊知識積木有沒有用?有!因為相較於不懂的人,隻要你理解了什麼是押韻,你看待一首詩的眼光,立馬就能變得不一樣。你就可以從完全的外行,瞬間“略跪什麼門閂”(韋小寶語,應是略窺門徑)。另外,“押韻”這塊知識積木,不隻適用於唐詩,你完全可以用它來欣賞標語、俗諺、歌詞,運用在許多別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