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回到20世紀八九十年代。江南的某個縣級小城,康城。此城雖小,曆史卻可以追溯到2千年以前。也算是有曆史淵源的一座縣城了。自古就有人外出做買賣,買各種手工製品。
康城東北方向有一條通往隔壁縣的主道,這是省道。康城境內的這段省道,有如一條強有力的粗繩,串連起了康城的各個東部北部鄉鎮。
對於這條省道,我的記憶裏是父母親,兄長和我,一家四口踩著2輛自行車沿著省道到過本地的名勝景區爬山遊覽。
東城村就在康城的東麵,屬於城鄉結合部的位置。一個並沒有規則形狀的村落。
這個自然村人口2000左右,姓林的村民占據多數。從村子北頭走到南頭,需要40分鍾,東頭走到西頭需要30分鍾。村子分了20個小隊。我媽,林小萍,就是村裏3隊的,在村子的南麵。而我爸在村子的北麵,是10隊的。
在康城當地,東城村算是規模較大的,無論是按照地域麵積還是按照人口數量。聽長輩們說,東城村有一定的名氣,不過不是好的名聲,是說窮的名聲。這個村子沒有自己的特色產業,沒有名山大川這樣的自然資源可以依靠,也沒有出了什麼名人,更不是什麼黃金的地理要害位置。總之,既沒有背景又沒有特色的平凡村。人口多,地卻少,僅有的地居然還有不少是難以留住水源的且不富饒的低山,丘陵。
東城村的東麵,隔著山地和一小片良田,就是省道。省道在此開了口子。方便村民進出,也是有一條鄉道與省道打了個十字交叉。那山上多栽著鬆樹。偶爾也見桔樹,梨樹,桃樹。那片桃林是10隊的某戶人家承包下來,發動家裏全部的勞動力,勤勤懇懇,日曬雨淋開墾並辛勤管理的成果。山地裏當然還有不少雜木。還有勤勞的村民,但凡見到可以開墾的荒地,必是見縫插針般地辟出來,種上各種農作物。
村子的西頭,與康城縣城還有5公裏遠。縣城慢慢在外擴,但是真的很慢。他們之間還隔著幾個村子。閣村,黃城村,塘村。我的大姑就嫁在閣村。縣城的外擴,還沒有做五金小零件粗加工的閣村發展來得快呢。
村子西北麵是一條小溪,名叫蘇溪。蘇溪與東城村之間就是本村最大片的良田。蘇溪,隻是流經這一段的名字,最終,彙入錢塘江。靠近東城村的這麵水較淺。溪水歡暢奔流,短促輕快。附近勞作的村民,天熱時候多半會在裏麵洗澡。也遊泳,也戲水。但是溪水另一麵,靠近隔壁村落的卻水深。所以大人通常會吩咐孩子注意安全:“不要遊到對麵深的地方去。”雖然可能性不大,畢竟溪麵還是很寬的,即便不是雨季。遇上江南的雨季,那時水麵升高,河麵漸寬,水流奔騰,聲勢不小。小溪流經的地方自然有沙子。靠近溪流的地,通常會種植成片的桑樹。
村子西南麵,有一所小學,就是東城村小學,幼兒園也在此處。我的幼兒園和小學都是在這裏度過的。雖然校舍很破舊,可是等我念到4年級的時候,校舍擴大並翻新了。那時候覺得嶄新的二層校舍,簡直是附近最氣派的建築了。
村子的東南麵,有一座磚窯廠。最醒目的標誌,莫過於那座高高聳立的大煙囪。時不時往外冒著煙。村子西南麵有本鄉的初中。鄉裏各個村的適齡年紀的少年們到此處上初中。我就是在那裏上的初中。無論風雨,步行或者騎車上學,放學。路上都是同學結隊,三五一夥,四五一群地說說笑笑。不知不覺就到了,那時候覺得時間飛快。
東城村的自然條件大抵就是這些了。僅靠這些,可以解決溫飽,但不能滿足村民改善生活的需求。聰明的人們,會依托現有的自然資源,進行開發和延展,才可以取得更大的收益。但這是我們後來的總結,當時隻知道,要想辦法多找一些賺錢的機會。
本書由瀟湘書院首發,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