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杯酒論交甘淡泊 玉釵為聘結良緣(1 / 3)

史逸如怫然不悅,說道:“我若想求功名富貴,這十年來也不會甘心隱居鄉下了。我就是因為看不慣小人當道,奸邪滿朝,這才摜了烏紗的。難道我還會學楊國忠這類卑鄙小人的行徑麼?”

段珪璋忙道:“你我相交十載,小弟豈尚有不知吾兄的為人之理?這話不過是說說笑罷了。”接著歎口氣道:“我們把都中風氣當成笑話來講,其實適足以令有心人同聲一哭嗬!風氣日壞,國事日非,將來真不知會鬧成什麼樣子!”

史逸如也歎氣道:“笑話,笑話,簡直是越來越不成話!來,來,來!我們且樂得醉個糊塗,管它鬧成什麼樣子!”

兩人對飲了幾杯,史逸如牢騷滿腹,取了一柄如意擊桌歌道:“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鍾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用醒。哈哈,但願長醉不用醒。李太白這首《將進酒》真是深得我心,當世的詩人,我隻佩服他與老杜而已,聽說他現在長安,可惜常被皇帝留在宮中,要不然真想到長安去見他一見。”

段珪璋似有所觸,忽又笑道:“史兄,我說你添了千金,值得加倍賀喜,卻也不是笑話。你所佩服的老杜,不是寫過一首《兵車行》嗎,這首詩寫成之後,洛陽紙貴,傳誦一時,其中便有這樣幾句:‘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如今國家連年用兵,而且大亂的跡象亦已顯露,生一個臭小子的確不如生一個女娃兒呢!”

史逸如滿滿地喝了一杯,將酒杯重重一頓,說道:“兒女的事情,我們哪還管得這麼多?倒是你剛才所念的老杜那幾句詩引起我一個念頭。”段珪璋道:“怎麼?”史逸如道:“生女猶得嫁比鄰。我們雖非比鄰,亦是同村,難道又這樣巧,兩個小娃娃都是在除夕這一天生的,我們就此結為秦晉之好,你意如何?”

段珪璋大喜道:“我一聽說嫂夫人添了千金,早就有這個意思了,隻是不敢開口。你我肝膽相交,如今又做了親家,真是最好不過。恰巧我身上帶有一股玉釵,就拿來作訂親之禮吧。”史逸如一看那股玉釵,不覺一怔。

隻見那股玉釵,晶瑩溫潤,竟是上好的和闐美玉,釵頭嵌的一顆明珠,寶光奪目,看來亦是價值不菲。史逸如不禁心中想到:“他怎會有這等無價之寶?”要知道段珪璋自從遷到這個村子之後,就靠教一些鄉下少年習武為業,家道甚是貧寒,每每碰到艱難時節,史逸如還不時周濟他,如今見他拿出玉釵為聘,自是覺得奇怪。不過,他深知段珪璋為人豪俠,磊落光明,雖然頗覺奇怪,卻也不會懷疑到玉釵來路不正。

段珪璋似知其意,不待他問,便即說道:“先祖曾在貞觀年間,隨大將軍李靖遠征突厥,在和闐得了一對玉釵,後來論功行賞,又得太宗皇帝賞賜一對南海明珠,先祖請巧手匠人,將明珠嵌於玉釵之上,永留作傳家之寶。故此小弟不論家道如何艱困,都舍不得將這對玉釵賣掉。”

史逸如怫然不悅,說道:“我若想求功名富貴,這十年來也不會甘心隱居鄉下了。我就是因為看不慣小人當道,奸邪滿朝,這才摜了烏紗的。難道我還會學楊國忠這類卑鄙小人的行徑麼?”

段珪璋忙道:“你我相交十載,小弟豈尚有不知吾兄的為人之理?這話不過是說說笑罷了。”接著歎口氣道:“我們把都中風氣當成笑話來講,其實適足以令有心人同聲一哭嗬!風氣日壞,國事日非,將來真不知會鬧成什麼樣子!”

史逸如也歎氣道:“笑話,笑話,簡直是越來越不成話!來,來,來!我們且樂得醉個糊塗,管它鬧成什麼樣子!”

兩人對飲了幾杯,史逸如牢騷滿腹,取了一柄如意擊桌歌道:“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鍾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用醒。哈哈,但願長醉不用醒。李太白這首《將進酒》真是深得我心,當世的詩人,我隻佩服他與老杜而已,聽說他現在長安,可惜常被皇帝留在宮中,要不然真想到長安去見他一見。”

段珪璋似有所觸,忽又笑道:“史兄,我說你添了千金,值得加倍賀喜,卻也不是笑話。你所佩服的老杜,不是寫過一首《兵車行》嗎,這首詩寫成之後,洛陽紙貴,傳誦一時,其中便有這樣幾句:‘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如今國家連年用兵,而且大亂的跡象亦已顯露,生一個臭小子的確不如生一個女娃兒呢!”

史逸如滿滿地喝了一杯,將酒杯重重一頓,說道:“兒女的事情,我們哪還管得這麼多?倒是你剛才所念的老杜那幾句詩引起我一個念頭。”段珪璋道:“怎麼?”史逸如道:“生女猶得嫁比鄰。我們雖非比鄰,亦是同村,難道又這樣巧,兩個小娃娃都是在除夕這一天生的,我們就此結為秦晉之好,你意如何?”

段珪璋大喜道:“我一聽說嫂夫人添了千金,早就有這個意思了,隻是不敢開口。你我肝膽相交,如今又做了親家,真是最好不過。恰巧我身上帶有一股玉釵,就拿來作訂親之禮吧。”史逸如一看那股玉釵,不覺一怔。

隻見那股玉釵,晶瑩溫潤,竟是上好的和闐美玉,釵頭嵌的一顆明珠,寶光奪目,看來亦是價值不菲。史逸如不禁心中想到:“他怎會有這等無價之寶?”要知道段珪璋自從遷到這個村子之後,就靠教一些鄉下少年習武為業,家道甚是貧寒,每每碰到艱難時節,史逸如還不時周濟他,如今見他拿出玉釵為聘,自是覺得奇怪。不過,他深知段珪璋為人豪俠,磊落光明,雖然頗覺奇怪,卻也不會懷疑到玉釵來路不正。

段珪璋似知其意,不待他問,便即說道:“先祖曾在貞觀年間,隨大將軍李靖遠征突厥,在和闐得了一對玉釵,後來論功行賞,又得太宗皇帝賞賜一對南海明珠,先祖請巧手匠人,將明珠嵌於玉釵之上,永留作傳家之寶。故此小弟不論家道如何艱困,都舍不得將這對玉釵賣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