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嗜血杆菌是一類在人工培養時需要特殊營養物質或特殊條件,臨床分離較少見,但可導致人類或動物嚴重感染的革蘭陰性菌。
嗜血杆菌屬(haemophilus)
主要寄居於人和動物的咽喉和口腔黏膜,少數見於生殖道,以不發病的方式寄生.,定植可達人群的50%,但有莢膜b型定植較少。能引起原發性化膿性感染及嚴重的繼發感染。本屬細菌對營養要求嚴格,人工培養時必須供給新鮮血液才能生長而得名。目前嗜血杆菌屬包括16個菌種,其中9種與臨床有關,分別是流感嗜血杆菌(h.influenzae)、副流感嗜血杆菌(h.parainfluenzae)、溶血嗜血杆菌(h.haemolyticus)、副溶血嗜血杆菌(h.parahaemolyticus)、嗜沫嗜血杆菌(h.aphrophilus)、副嗜沫嗜血杆菌(h.paraphrophilus)、埃及嗜血杆菌(h.aegyptius)、杜克雷嗜血杆菌(h.ducreyi)、遲緩嗜血杆菌(h. segnis)。
cdc報道(1990年),1~4個月兒童所有急性細菌性腦膜炎比例中約有45%能分離到流感嗜血杆菌。此菌是1個月~2歲兒童細菌性腦膜炎最常見的原因.2~6歲間則與腦膜炎奈瑟菌的發生率相當,在6歲以上兒童中並不常見。從腦膜炎病例得到的分離株超過90%屬於有莢膜的b血清型,它具有傳染性,4歲或更小的接觸者有繼發感染的危險。利福平能減少口咽部對b型流感嗜血杆菌的攜帶,減少通過呼吸道傳播,因此有專家建議,接觸患有侵襲性流感嗜血杆菌的兒童應選擇利福平進行預防。肺炎鏈球菌和流感嗜血杆菌是急性中耳炎的最常見病因,b型流感嗜血杆菌還是會厭炎的最常見病因。流感嗜血杆菌在急性鼻竇炎感染中是主要的病原因子,在成人和兒童中分別有20%~25%和36%~40%的急性鼻竇炎是由其引起。流感嗜血杆菌肺炎為大葉性、節段性、化膿性,類似於肺炎鏈球菌性肺炎。菌血症則是b型流感嗜血杆菌急性感染的常見及早期表現。流感嗜血杆菌也能引起心內膜炎。但在心內膜炎和血管內感染患者中最常分離出的嗜血杆菌是副流感嗜血杆菌、嗜沫嗜血杆菌、埃及嗜血杆菌。
副流感嗜血杆菌是寄居健康人體上呼吸道細菌之一,正常人中10%~25%可以分離出,它能引起人類心內膜炎、咽炎,還能引起其他感染,如支氣管炎、鼻竇炎、肺炎、膿胸、新生兒腦膜炎等。
埃及嗜血杆菌(目前認為它是流感嗜血杆菌的一個生物變種)可引起急性結膜炎,俗稱“紅眼病”,有高度傳染性。
溶血嗜血杆菌、副溶血嗜血杆菌、嗜沫嗜血杆菌、副嗜沫嗜血杆菌全部是呼吸道正常菌群,有的菌可引起兒童呼吸道感染、胸膜炎、咽喉炎等。
杜克雷嗜血杆菌是軟下疳的致病因子,與梅毒的主要損害“(硬)下疳”不同的是,軟下疳的皮損邊緣破爛、柔軟,而不像梅毒下疳那樣邊緣清楚,有硬結.軟下疳的實驗室檢測可分為杜克雷嗜血杆菌的分離培養、直接塗片、組織病理學檢查、pcr等方法。直接塗片法檢測杜克雷嗜血杆菌簡便快速,但假陰性與假陽性率高,隻宜作初步檢查。培養法比塗片可靠,獲得菌可作進一步鑒定,是目前常用的方法。pcr法也是檢測生殖器潰瘍病中杜克雷嗜血杆菌較有價值的方法之一。軟下疳組織病理學比較特殊,典型者有診斷意義,其中央為潰瘍,潰瘍邊緣表皮增生,潰瘍下方呈現3個炎症帶,垂直排列。
治療嗜血杆菌感染通常首選青黴素類。對流感嗜血杆菌的耐藥監測通常隻需檢測β-內酰胺酶,以及進行氯黴素的耐藥性檢測,而不需要檢測對其他抗生素敏感性。在絕大多數情況下,β-內酰胺酶試驗可以成為檢測細菌對氨苄西林與阿莫西林耐藥性的快速方法。β-內酰胺酶陽性提示對青黴素、氨苄西林和阿莫西林均耐藥。在進行β-內酰胺酶試驗時,每一個平板中應取1個以上的菌落進行檢測(推薦進行10個菌落的檢測),這一點至關重要:因為可以從同一個患者樣本中同時分離出β-內酰胺酶陽性或陰性的菌株。
需注意的是:有2%~4%的流感嗜血杆菌由於染色體介導的青黴素結合蛋白(pbp)的改變,β-內酰胺酶陰性而氨苄西林耐藥(blnar株),這類菌株對超廣譜和廣譜頭孢菌素的敏感性也降低,應認為這類菌耐阿莫西林/克拉維酸、氨苄西林/舒巴坦、頭孢克洛、頭孢呋辛等,即使一些blnar株體外藥敏試驗結果顯示為敏感。
鮑特菌屬(bordetella)
與產堿杆菌屬同屬於產堿杆菌科,與人類關係密切的有三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