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細胞檢查(white blood cell wbc)
白細胞是周圍血的有核細胞,其數量僅相當於紅細胞的0.1%一0.2%。根據細胞的形態特征,可將白細胞分為粒細胞、淋巴細胞、單核細胞三類。粒細胞的胞質中含有特殊顆粒,依其顆粒的特點又可分為三個亞類,即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和嗜堿性粒細胞。白細胞通過不同方式、不同機製消滅病原體,消除過敏源和參加免疫反應、產生抗體,是機體抵抗病原微生物入侵的主要防線。
白細胞計數
1成人:(4~lo)x109/l。2新生兒:(15~20)x109/l。3(6個月~2歲:(11—12)x109/l。
1。生理性變化
(1)年齡:新生兒計數較高,可達(15—30)x109/l,通常在3d~4d時降至lox109/l。
(2)日間變化:一般安靜鬆弛時白細胞較低,活動和進食後較高;早晨較低,下午較高,一日之內可相差1倍。
(3)運動、疼痛和情緒影響:劇烈運動、劇痛、極度恐懼等均可使白細胞短時升高。
(4)妊娠與分娩:妊娠期特別是最後1m白細胞升高,分娩時可達34x109/l,產後2~5d恢複正常;女性絕經期、月經期則可降低。
(5)飲酒、大量吸煙、冷浴亦可升高。
由於生理因素,同一檢測對象白細胞計數甚至可波動50%。
2。病理性變化
(1)增多:1各種球菌引起的急性感染及化膿性炎症:中耳炎、扁桃體炎、闌尾炎、膿腫等。2全身感染:肺炎、敗血症、猩紅熱等;。
3中毒:尿毒症、糖尿病酸中毒、汞中毒、鉛中毒。4急性出血、急性溶血、手術後。5惡性腫瘤、粒細胞血液病等。6類白血病反應。
白細胞在20xl0^9/l以上,說明存在嚴重感染。
(2)減低:1病毒感染:重症肝炎、流行性感冒、麻疹等。2某些傳染病:如傷寒、副傷寒、瘧疾等。3某些血液病如再生障礙性貧血、白細胞減少性白血病、粒細胞缺乏症。4化學藥品及放射損害如x線照射、鐳照射等。5自身免疫性疾病及脾功能亢進等。
白細胞在2.5x109/l以下,是傳染病、中毒和骨髓再生障礙的重要危險值。
1。半自動血細胞分析儀進行末梢血細胞計數預稀釋血,人工加入溶血劑的量及溶血的時間要掌握好,若加入量不足或加入後放置時間過短,可造成溶血不完全,使未溶解的紅細胞計人白細胞,從而使白細胞計數假性升高,若加入溶血劑量過多或加入後放置時間長則引起白細胞形態改變,使白細胞分類計數結果不準確,甚至不能進行分類計數。
2。病理因素影響致白細胞計數假性增多
(1)多發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淋巴係統增殖性疾病、轉移瘤、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等患者血中含有冷球蛋白,骨髓瘤、癌症、白血病、妊娠、血栓疾病、糖尿病患者血中含有冷纖維蛋白,使 ##第一章臨床檢驗學
血液中非晶體物質聚集而導致白細胞計數假性增高。此時將稀釋標本放在37c,lomin後立即計數即可。
(2)血液中有核紅細胞過多;m蛋白增多時,在低ph情況下,m蛋白與溶血素發生反應;低色素貧血或紅細胞內含有大量hbs或hbco,某些新生兒或某些肝病患者紅細胞膜異常,具有抵抗溶血劑作用,導致紅細胞溶血不完全等均可使白細胞計數假性增高。
3。藥物影響
(1)升高:常見的有苯妥英鈉、甲基多巴、新生黴素、萬古黴素、卡那黴素、異煙肼;氨苄西林、頭孢噻吩等能致嗜酸性白細胞增加導致白細胞總數升高;乙醚和氯仿等麻醉劑,丙咪嗪、潑尼鬆龍等激素類藥物可引起一時性白細胞增多,阿托品可引起兒童的白細胞增多;紅黴素,汞化合物,銅、磷中毒時,口服避孕藥、促皮質素等均可使白細胞升高。
(2)降低:磺胺製劑、解熱鎮痛劑、抗甲狀腺劑、抗腫瘤藥物。
1。嚴格使用edta鹽抗凝靜脈血,不能用肝素或枸櫞酸鹽抗凝;抽血量準確,抽血後立即輕輕顛倒混勻,防止血小板黏附和聚集,注意切勿用力振搖,以防產生氣泡及造成標本溶血,標本抽取後及時送檢。
2。不宜在劇烈運動後抽血,住院患者最好在清晨空腹采血。
白細胞分類計數
中性粒細胞(neutrophil,n)
絕對值:(2~7)xl0^9/l
百分率:0.50~0.70
1。生理性變化
(1)增多:新生兒出生iw血以中性粒細胞為主,第6—9d逐漸下降至與淋巴細胞大致相等。體力勞動、婦女妊娠、女性黃體期、吸煙者晚上較白天約升高14%。
(2)減低:4~14歲兒童、女性月經期及絕經期。
2。病理性變化
(1)增多:1急性感染和化膿性炎症,尤其是各種球菌感染最明顯,如丹毒、敗血症、猩紅熱、白喉、中耳炎、癤癰、扁桃體炎、闌尾炎等。2急性中毒,如代謝紊亂所致的代謝性中毒,糖尿病酸中毒、痛風危象、慢性腎炎尿毒症和妊娠中毒等。3急性大出血(特別是內出血時)和急性溶血後。4較嚴重的組織損傷及大量的血細胞破壞:較大手術後12~36h,白細胞可達lox109/l以上,急性心肌梗死1—2d內白細胞明顯增高,可持續1w,借此可與心絞痛區別。5腎移植術後排斥反應期白細胞增高。6白血病及惡性腫瘤。
(2)減低:1革蘭陰性杆菌感染,如傷寒、副傷寒。2某些病毒感染,如流感病毒。3慢性理化損傷,機體長期接觸鉛、汞、苯等,某些藥物如氯黴素、合黴素,長期接受放射線及放化療患者。4係統性紅斑狼瘡等自身免疫性疾病。5再生障礙性貧血(再障)等血液病。6脾功能亢進、甲狀腺功能亢進。7某些寄生蟲病如瘧疾、黑熱病。
淋巴細胞(lymphocyte,l)
絕對值:(0.8~4)x109/l
百分率:0.20~0.40
1。生理性變化:整個嬰兒期淋巴細胞均較高。2~3歲後,淋巴細胞逐漸下降,至4~5歲時淋巴細胞與中性粒細胞二者大致相等。
2。病理變化
(1)增多:1某些病毒或杆菌所致的急性傳染病,如風疹、流行性腮腺炎、傳染性淋巴細胞增多症、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百日 咳等。2某些血液病,如淋巴細胞白血病、白血病淋巴肉瘤、肥大細胞增多症等。3組織器官移植術後排斥反應期。4多數急性傳染病恢複期。
(2)減低:1接觸放射線及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或促腎上腺皮質激素等。2傳染病急性期。3粒細胞明顯增加時,淋巴細胞相對減少。4長期化療及免疫缺陷病等。
單核細胞(monocytes,m)
絕對值:(0.12~0.8)x109/l
百分率:0.03~0.08
1。生理性變化:增多:正常兒童外周血中的單核細胞較成人稍高。妊娠時,生理性的增高與中性粒細胞的變化相平行。
2。病理性變化
(l)增多:1某些感染,如亞急性細菌性心內膜炎、急性感染恢複期、活動性肺結核等。2某些血液病,如單核細胞白血病、惡性淋巴瘤、惡性組織細胞病等。3某些疾病恢複期,如粒細胞缺乏症恢複期等。4某些寄生蟲病如瘧疾、黑熱病等。5病毒、立克次體感染,如麻疹、水痘、風疹、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病毒性肝炎等。
(2)減低:急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和全髓功能不全。
氨苄西林及氯丙嗪可引起單核細胞增加。
嗜酸性粒細胞(eosinophils,e)
絕對值:(0.05~0.5)x109/l
百分率:0.005~0.05
1。生理性變化:正常人白天較低,夜間較高,上午波動大,下午較恒定。
2。病理性變化
(1)增多:1變態反應性疾病如支氣管哮喘、血管神經性水腫、食物過敏,血清病等。2各種寄生蟲病。3某些皮膚病,如濕疹、剝脫性皮炎、天皰瘡、牛皮癬等。4某些血液病,如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慢粒)、淋巴網狀細胞肉瘤、嗜酸細胞性淋巴細胞肉芽腫等。5某些腫瘤,如鼻咽癌、肺癌及宮頸癌等。6腎移植術後排異反應、脾切除後、感染恢複期等。7內分泌疾病,如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腺垂體功能減退。8結締組織病,如皮肌炎、結節性周圍動脈炎等。
(2)減低:見於傷寒、副傷寒初期,大手術、燒傷等應激狀態,或應用腎上腺素和促腎上腺皮質激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