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易的官製難以為續,很明顯要在經濟財貨推動下,開始在官製上動刀子,慢慢開始脫離朝廷掌控。
李易見李慕白沉思,也不介意,反倒是笑咪咪地道:“類省試選拔人才,再赴行在殿試,不過通過類省試選人可安排官職,先曆練一二再說。”
李慕白聽著李易的述說,總算是稍稍放心,看來李易做的比較隱晦,並未讓朝廷過於難看,還蒙著一層溫情脈脈的麵紗,至少有理由安撫眾口悠悠。
其中,還有一樣好處,明顯能得到讀書人的歡迎,那就是大宋非科舉不得顯官,貢生並非終身,而是三年一次解試,方能取得發解禮部試的資格,連續幾次不中者,才能被朝廷恩賜同進士出身,身份是相當低卑賤,為世人所不屑。
李易的意圖很明顯,參加類省試,除了有資格去行在殿試者,其餘前百名者,有資格再參加宣撫司或製置使司考試,合格者可直接授予官職。
這就給那些讀書人以希望,幹嘛十年寒窗,幹嘛皓首青燈,不就是為了功名嘛!能夠得到唱名固然是好,但若能得到官職,也總比一生白身強得多,至少很大一部分士人,為了能出人頭地,寧可鋌而走險。
李易嗬嗬地笑了,又道:“我隻是偶發奇想,既然先推動技術和工商,何不官製一同推進,做到平衡一致發展。”
“這又怎麼說?”李慕白試探著問道。
李易淡然一笑,信心十足地道:“每項條例出台,先在一個州試行,效果不錯的話,再向其他軍州逐步推行。”
正說著話,李鳴和張榮到了門口,齊齊作揖道:“叔父,李學士。”
李易看李鳴來了,溫和地笑道:“我家的大哥來了,快進來。”待李鳴和張榮小心翼翼地進來後,才問道:“這幾日,看的怎樣?”
李鳴作為李易血脈小輩,當先恭敬地道:“略有所得。”
李易眉頭一挑,看了眼李慕白笑道:“說來聽聽。”
“蜀川富足,卻是一隅之地,各軍州製度很亂,若不進行改良,恐難以為續,更談不上抗擊虜人入侵,光複三京關隴。侄兒所見所聞,無不有要改之處。”李鳴恭恭敬敬地道:“叔父治蜀,當從民生開始。”
李易聞言心下暗喜,孺子可教,連李慕白也投向讚賞地目光,他之所以帶著李鳴前來,就在於培養侄子的見識。
張榮卻撇撇嘴,似乎對李鳴的說法不以為然,卻被李易看到眼裏,感興趣地問道:“容哥似乎另有高論?”
張榮和李鳴交情最深,他也住在李易的府邸,似乎成了李鳴的伴讀,這次出來自然也跟隨,聽到李易問他說話,當下也不怯場,朗聲道:“邦國之道在於器利,如今蜀川富庶,可穩妥維持便是,當務之急應舉兵北伐,拿下關隴。”
李易忍不住一陣大笑,道:“這小子不在軍中曆練,倒是被那群人給帶壞了,還是慶哥實在。”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