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騎在眾人目光中,向北絕塵而去,大軍為此停下步伐,目送他們離去,真有些風蕭蕭兮易水寒的意境。
李易征召自願者,營救被圍士卒的消息在軍中傳開,很多人懊悔不已,怎麼自個猶豫不決未曾前去,也有些人想想上萬追兵有些膽怯。
無論大家如何想,有一條是深深紮在他們心底,李易踐行他的諾言,絕不拋棄任何任何的袍澤。
不到小半個時辰,李易率四十騎到達一個小山坳附近,卻見山坳邊煙塵滾滾,百餘名蒙古軍騎兵正在圍攻宋軍。
正是陳敏等人,那些年輕的羽林衛士已經陣亡大半,剩下四五人與陳敏開在一起,早就放棄戰馬,持盾牌與馬軍殊死格鬥,顯然到了強弩之末的程度。
蒙古軍似乎在調笑戲弄,他們並未全軍壓上,列成隊形看笑話,圍觀獵物的掙紮,真正上前戰鬥的,也就是兩個十戶長所部,還真是赤果果的羞辱。
陳敏怎麼也想不到,由於他的托大,想伏擊一個蒙古軍十戶隊,卻不想竟從山坳裏殺出蒙古軍百戶隊。
想撤退也來不及了,陳敏不得不以十餘人,應戰整整一個百戶隊,若是背巍軍倒也倒也罷了,至少有不少身披鐵甲的壯士,齊心協力還有一線生機。
羽林軍將士都以弓馬見長的輕騎兵,大多是血氣方剛的少年郎,陷入近戰格鬥,再高超的武藝,也不可能以一當十。
李易匆匆觀察敵情,對旁邊的文封沉聲道:“他們不到百人,背向我們,一個衝鋒應該可以打垮他們。”
說著話,又願望西北和正北滾滾煙塵,冷冷地道:“汪世顯主力正在接近,時不我待,你我各引兵馬,務必一戰而定,決不能被他們纏住。”
四十餘人分成兩隊,重騎兵正麵突擊,輕騎兵側翼為奇兵,他們由慢到快,分別向蒙古軍馬隊殺去,背嵬衛士在前,幾名羽林衛士策馬持弓在後。
說是左右兩隊,實際他們呈散兵先散開,李易與文封居中,摯旗跟在李易身側,他的帥旗高高招展,氣勢相當的磅礴。
“弟兄們,去,救出我們的袍澤。”
當蒙古軍騎兵發覺時,李易和文封已到百步,他們匆忙調轉馬頭,高舉馬刀呼嘯著迎戰,說實在的他們沒有散開的空間,隻能硬著頭皮迎上去。
李易、文封所率是重騎兵,近戰格鬥能力第一,蒙古軍前鋒遊騎豈是對手?兩支馬隊分左右翼呼嘯而至,背嵬軍將士手中長械犀利,一個衝鋒照麵,便有十餘名蒙古軍騎兵落馬,情形相當的奪人心魄。
也沒有辦法,蒙古軍擅長馬軍騎戰,可有限的戰場無法展開,加上宋軍奔襲速度太快,他們根本無法拉開距離,不得不陷入和重騎兵的硬碰硬。
不過,李易所率所謂重騎兵並非全裝,而是卸去部分甲胄的半裝騎兵,他們介於輕重騎之間,不然根本無法持久,衝擊力卻是一等一。
“文封堅持,分五人跟我來。”李易也不停留,帶著五名背嵬軍將士縱馬殺出,向陳敏等人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