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朝廷對李易的任命有傳言下來,朝奉郎、直煥章閣、除兵部員外郎,試四川都轉運使司管幹公事,權成@都府路、潼川府路安撫製置使,賜爵郪縣開國男。
這年月,館閣已不用專門考試任命,不少歪瓜裂棗充斥其中,在世人眼中地位下降,不再是那麼清要。
那句“一入館閣,即成名流”的話,早就是昨日黃花。不過,直煥章閣畢竟是從六品,進入中等文官行列,可以配路率臣公事。不過,成@都府、潼川府路安撫製置使職事,都是左司郎中搭配的官職,員外郎顯得資曆淺薄,所以四川都轉運使司任命上,趙昀也是用了心,用管幹公事而不用使,用試而不用權,以李易暫時署理四川都轉運使司,減少朝野議論,更為日後可能的調整打伏筆。
管幹公事乃資曆淺薄者擔當率臣,表示資曆不夠,卻在位置上執掌權柄,並非正式的使或資深大使,完全可理解為四川都轉運副使或是判官,反正都是那麼回事。
既然,有了垂拱殿的承認,他未能得到宣撫或是四川製置使的鬱悶小了許多。管幹公事也不錯,好歹掌握大路轉運司,對五路轉運司有監督權力;成@都府、潼川府路安撫製置使,說明朝廷至少默認他對二路實際控製。
一些都是相互利用,或許,喬行簡的勸告有些許真實,在他眼中也不過如此,帶來的盡是瞬間的感觸。成大事者不拘小節,此乃世人金科定律,旁觀好說,親臨難做。
或許,還是穩住他的某種策略,應該說是忌憚蜀川大軍,才不得不做出的緩兵之計。
當得到翰林學士院某些人的肯定,在臨安士林引起軒然大波,無論是持同情者還是反對者,都對朝廷任命驚訝無比,年僅二十三的李易,不僅官階三轉,且領大路兼率臣,升遷之快不負人言,應該說是遽然顯貴。
而且,朝廷的封賜非常有代表意義,讓李易正式從道門脫離出來,成為了朝廷的大臣,可惜他並非龍飛榜出身,又讓某些人起了別樣心思,非我同類豈能同列?
那種帶有酸味的言論,還有不屑的鄙夷鋪天蓋地流傳出來,順帶著加重了當年蜀川的悲慘,說李易屠殺生民如豬狗,今天竟然位列金紫,簡直就是無恥小人。
劉斐前來拜賀,並邀請李易雲兮樓吃酒,李易卻之不了,隻好欣然而往盡興而歸,卻還是叮囑不要太過聲張。
當天午後,一馬絕塵,馳入臨安城進了太乙宮。
此時,道門也是詭異地很,對他並無太多評價,這才讓人感到詫異,畢竟還是太乙宮的經師。
“純父,你怎麼看?”明堂公廳內,李宗勉手拿一份奏折,臉色鐵青著極為難看,顯然被奏折上的文字激怒了。
餘天賜盤坐在席床上,品了口茶,淡淡地道:“一麵之詞。”頓了頓,放下精致的瓷杯,又道:“不過,斷不可掉以輕心,朝廷再經不起風浪了。”
李宗勉雖與餘天賜政見不合,卻在理念上一致,頗有同感地點了點頭道:“不錯,緣邊軍州糜爛,獨蜀川各路尚好,斷不可再有閃。隻是。。。。。隻是剛剛發出詔諭封賜李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