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嗬嗬,道友好見識。貧道也是見到此靈根才推算出其根腳來曆,本還想給道友一個驚喜,沒想到道友早就知道天地有這麼一種靈根。”玉清元始道人讚歎一聲。“此樹就長在東昆侖山巔,不過與我玉虛峰不在同一主峰,極不方便,就把它移植過來。”
原來是長在昆侖山,難怪鎮元子找不到。此地可是道祖修道之地,早有天機隱蔽,天機不顯,怎麼可能找的到。明玉當年明知道海外有三仙山,卻怎麼也找不著。隻到天機顯現,三座靈山應運而生,這才尋到。最後也隻是得了瀛台山,蓬萊方丈更是以先天大陣隱藏,不為人知。還是他突破入道之境後,才知道這二座山也成有主之地,元神出竅後,瀏覽過一番。
“如道友所說,貧道等人還真是有口福了。”明玉有些歡喜的說道。黃中李可不比人參樹不能架接。明玉一直想把人參樹架接一枝到瀛台山,可這人參樹早被鎮元子煉化成元神寄托之物質。這次這麼說也要折一枝黃中李,回到瀛台之後尋一靈根仙樹,架接上去。就算以後吃不到正宗黃中李,也是難得的仙品。
三清道人可沒想到明玉心裏打起了黃中李的主意,眾人在昆侖山上空駕著雲光繞了一圈,落在了玉虛宮前。
“二位,請!”元始天尊伸手做勢,向明玉鎮元子邀請道。
“道友先請!”鎮元子禮讓三清道人,看到太清道人先一步邁入玉虛宮,這才起步跟在後麵。“元始道友請!”明玉退讓一步,元始天尊向他抱拳作禮,“那貧道便先道友一步,請!”
玉虛宮門前,眾人好一陣謙讓,這才魚貫走入。明玉走入玉虛宮後,發現這玉虛宮外麵看著毫光衝天,瑞氣千絛。可走入裏麵後才發現,宮內與宮外看上去完全是兩碼事。內裏,空蕩蕩的,除了幾十根盤龍大柱,就隻有高低不同的白玉階。
明玉進入玉虛宮中,一邊走一邊鄙視三清。這三人毫無美感,連些裝飾都沒有。就算別的沒有,弄一些布幔,也比空蕩著好啊!心中對三清腹議著跟在玉清身邊,走入內殿。
內殿之中比起外殿好上不少,至少還有幾個蒲團跟案幾。五人一一坐下後,玉清元始招來一位白衣童子,讓他出去摘李杏送來給貴客品嚐。
“上次明玉道友上不周山,我等四人一同說法論道,頗有收獲。如今二位初臨玉虛宮,何不再暢論道法,共遊天外天!”
“玉清道友此話,正合貧道所想。閉門獨修,終究成就有限,還要一同論證道法,以為相佐!”鎮元子極為願意怕。他突破入成道之境後,對天道理解感悟從沒有與人交流過,如今五人相聚玉虛宮,正要一一佐證。
明玉也極為讚同玉清道人的提議,洪荒中修士所修道法,多為自悟。難免有所疏漏破綻,或走入左道。與人相互印證之後,察缺補遺,讓道法更回圓滿,比自己一個人要有效果的多。明玉可不覺的得自己創造領悟的道法就完善無疏,尋友訪道,與人相互論證自己的道法,這才能不斷進步。
深化開放,才能與時俱進。道祖還沒有講道,修行過程中就要小心翼翼,萬不能出一點差錯,不然以後再想回歸正道就晚了。如同一道命題,提出自己的論點,再論證是否正確。這論道說法就有點像是命題作文,明玉把自己對天道的領悟錄為太陽真經總綱,再說與眾道,此乃說法。眾道以總綱闡述自己對太陽真經的理解,相互辯論,這就是論道。最後得益的當然就是明玉,等於別人一同與他完善自己的道法。
先以主人家為先,太清道法,玉清道法,上清道法。這三部道法,明玉早已經熟知,其中對天道的闡述,早被錄入太玄陰陽神鑒之上。鎮元子的先天乙木道,在他成道後,明玉是第一次聽說,也不管對錯,把所有人對這部道法的理解領悟錄入神鑒之上。這才輪到他講敘太陽真經,五人這般一番論證,足足過了千年。
五人正閉目消化這一千年所得,一位白衣童子走入內殿之中。向三清跪拜行禮,“拜見三位老爺,杏子熟了。”元始天尊聽到這話後,突然睜開眼睛,“山外是否有人?”
白衣童子聽到元始天尊忽然問到山外是否有人,讓他奇怪不已,這杏子熟了與山外是否有人有什麼關係。再說他一直守在杏樹下,怎麼可能知道山外是否有人?兩眼疑惑的望向元始天尊,卻沒開口詢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