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時間過得真快……,書稿初成之際,心底陡然浮起的竟是這句似已被人有些說濫了的話語。確實,自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師從裴汝誠先生研習宋史以來,屈指而計,不知覺間已度過了二十餘載。自那時以來,我時至老師府上問學請益,每每於書桌邊師徒二人,清茗一杯,品論墳籍,縱談今古,其快何如。多少次談興未歇,夜已深沉,踏影歸去,月白風清。今日,老師已年屆八秩,卻不顧體弱多病,擔負起主持重新校點《宋史》的重任,今賜序本書,獎勉有加。對此我隻有更勤力於學,以不辜負老師厚望。

宋代的政治與文獻以及其間關係,是我自九十年代初以來一直縈繞不忘、欲於深探之議題。宋代因其文化發達,而又黨爭激烈,使得各政治集團較前代更為重視史書的政治作用與影響,於是人們往往在史書修纂中,或諱飾文字以誇張己功,或歪曲史實以攻訐政敵,從而造成史書記載的失實,影響了後人對相關史事的認知以及對相關人物的評判。就宋初政治,尤其是宋初宮廷政治的研究來看,這一問題更顯突出。推尋宋初幾大政治“疑案”之真相,可以發現都與宋初帝位授受即“金匱之盟”這一核心問題有著或明或暗、或近或疏的關聯,而宋太宗、真宗君臣出於宣揚其繼位的合法性,以及維護趙姓王朝統治的穩定這一根本目的,屢次三番的重修“國史”,篡改史實,從而使得本來就頗為模糊的宋初皇位授受之事,更為雲山霧罩,疑問重重。但這些屢經改寫而頗為失真的宋初“國史”記載,卻成為此後史家記述、評論宋初曆史、人物的主要史料來源,並被視作“信史”。這也就是宋初政治“疑案”之所以成為“千古疑案”的關鍵所在。因此,欲解此“千古之謎”,也隻有先從史料用力。本書從大量史籍中爬梳剔抉相關史料,並不厭其詳地加以引錄、排比,辨析真偽,考正錯訛,並在此基礎上展開討論,其初衷即在於此。但因個人學識之不足,以及相關史料的紛雜與缺失等原因,使得本書論述在有些方麵未加涉及,一些問題的討論未能展開,而部分結論也遠未是定論,許多問題還有待進一步深入探討。

在本書撰述中,曾就相關內容請益於諸賢同好,頗得啟發;在多年的資料收閱中,多得上海圖書館黃國榮君和華東師大思勉人文高研院圖書館袁樺女史等的幫助,又暨南大學張其凡教授從遙遠的南國郵來我急需的資料,惠我良多,故藉本書出版之機,一並奉上我的誠摯謝意。

顧宏義

庚寅七月於海上夢湖書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