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當然,過去的16個月,我們還是經曆了不少波折。
這次的播出日期——4月26日,對於團隊來說確實是個有意義的日子。3年前的今天,稻來紀錄片實驗室成立。一群人聚在這個工作室,嚐試在商業紀錄片領域做點兒事情。理想總是豐滿的,但現實多少有些“骨感”。
從我正式開始做美食紀錄片,到現在已經快十年了。它源於我的愛好,但在創作的過程當中,我每一次都會經曆煎熬。商業紀錄片的市場化特質,讓我們必須在一定的模式框架下工作,但創業容易守業難,問題的關鍵在於如何在看似重複的套路裏,每次都能給觀眾帶來新的驚喜。
我有次和節目作曲人阿鯤聊天,希望他對某段音樂既保留一些原有的符號特征,又能讓人耳目一新。阿鯤搓著手說:“這幾乎不可能,從0到1叫耳目一新,這是質變;從1到2,這叫量變。”我們實際上從第一季到第二季,就是個量變的過程。但人總是這麼複雜,既要求穩,又要求變;既不想失去原來的觀眾,又想通過變化吸引更多的人群。
工作室誕生於互聯網時代,而我們這些核心主創又都是從傳統媒體過來的,在擁抱新事物的過程當中,總伴隨著無數糾結。我們無數次徘徊在傳統紀錄片、所謂的網生紀錄片,以及現在的短視頻之間。我們有時很想迎合現在年輕觀眾的胃口,但反複試驗,仍很難跨出那一大步。如同一個從事京劇表演三四十年的人,突然改去做說唱歌手,存在的不是技術的問題,而是自信的問題。
和從前不同的是,我們現在唯一要負責的是觀眾。我們非常清楚,一個小製作機構,一旦沒有了觀眾,就沒有了價值。我們的長項是專業製作,希望能夠把最誘人的美食加上精彩的故事,傳遞給觀眾。所以,在新的一季節目裏,我們在製作手段上做了一些新的嚐試,但我覺得這不值一提。我更在意的是不變的部分——對專業主義精神的仰視。
在選材上,我們找到8個有趣的切入點,可能和我之前做過的任何一部美食紀錄片不同,我們最開始還有些擔心素材不夠,最後我們發現用50分鍾講完一種食物,是完全不可能實現的任務。其中最大的原因,還是人類的差異太大。
比如,日本人吃螃蟹,要把螃蟹處理得精致到“變態”;美國人吃螃蟹,則是隻取其中幾塊肉,剩下的都不要,其中就包括中國人最珍視的膏和黃,多可惜啊。再比如,同樣是蛋與肉泥的結合,英國人用肉裹上蛋油炸,滋味不錯;在武夷山區,家庭主婦能小心翼翼又快速地把肉放到蛋黃的內部,這是多麼有趣的“南轅北轍”。這些不僅代表著人們對待食物的智慧,也暗含著他們各自的生活哲理,對人生、對天地認知的不同。
2
當然,過去的16個月,我們還是經曆了不少波折。
這次的播出日期——4月26日,對於團隊來說確實是個有意義的日子。3年前的今天,稻來紀錄片實驗室成立。一群人聚在這個工作室,嚐試在商業紀錄片領域做點兒事情。理想總是豐滿的,但現實多少有些“骨感”。
從我正式開始做美食紀錄片,到現在已經快十年了。它源於我的愛好,但在創作的過程當中,我每一次都會經曆煎熬。商業紀錄片的市場化特質,讓我們必須在一定的模式框架下工作,但創業容易守業難,問題的關鍵在於如何在看似重複的套路裏,每次都能給觀眾帶來新的驚喜。
我有次和節目作曲人阿鯤聊天,希望他對某段音樂既保留一些原有的符號特征,又能讓人耳目一新。阿鯤搓著手說:“這幾乎不可能,從0到1叫耳目一新,這是質變;從1到2,這叫量變。”我們實際上從第一季到第二季,就是個量變的過程。但人總是這麼複雜,既要求穩,又要求變;既不想失去原來的觀眾,又想通過變化吸引更多的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