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全球用糖總量令人震驚,特別是那些產糖國的消費量最大,包括巴西、斐濟和澳大利亞。澳大利亞人均每年消費50千克糖。其他國家的糖消費量也隻是略低一點,如歐洲和北美洲的一些國家——這些地區的人早在1600年後就開始消費糖。前輩們食糖的情況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主要是受大量含糖快餐和氣泡飲料的影響,這類飲食含糖量都極高。不過,其中的甜味不再是來自蔗糖,而是玉米或化學甜味劑。
由於食物和飲料中普遍含糖,因此糖原料的種植也遍布全球。甘蔗廣泛種植於熱帶地區,而糖用甜菜主要種植於溫帶地區。不過,推動糖風靡全球的主要催化劑卻是蔗糖。起初,印度尼西亞、印度和中國小規模種植蔗糖,隻是為了滿足當地市場的需求。從地中海的種植園引進甘蔗種植,再到大西洋島嶼引進甘蔗種植,情況逐漸發生了變化。特別是美洲引進甘蔗種植時,情況就大不一樣了。甘蔗經由非洲奴隸(其也被奴隸主運往大西洋彼岸)種植並加工成糖,這大大改變了糖的分布情況,同時也改變了西方世界的味蕾。
在19世紀,當歐美列強結束內部紛爭,開始與其他國家進行貿易時,他們將糖料種植經營模式移植至其他地區:印度洋島嶼、非洲、印度尼西亞、太平洋島嶼及澳大利亞。但無論糖在何地種植生產,當地的糖料種植園主都會遭遇到勞工問題。他們通過引入契約勞工,以解決這一難題。從巴西到夏威夷,這一個個種植園成了外來人口的家園。他們背井離鄉、不遠萬裏來到種植園,從事艱苦而又繁重的種植工作。
即便艱辛如斯,但糖料種植的收益卻向種植園主和投資者們證明了其價值,但種植園的發展也切實需要付出一定的代價。糖料種植嚴重破壞了自然環境。從17世紀的巴巴多斯島到如今的佛羅裏達大沼澤地,一直以來,糖料的種植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巨大的危害。然而直到現在,人們才完全意識到這一問題的嚴重性。與此同時,糖料種植也造成了巨大的人力成本的損失,如16世紀時巴西的第一批奴隸、斐濟的印度契約勞工、夏威夷的日本勞工,以及19世紀末運往澳大利亞的南太平洋諸島居民。糖料種植曾是個產出極難的行業,是靠奴隸和契約勞工的辛勤勞作,才使糖這一奢侈品逐漸變成我們的日常必需品。在18世紀到20世紀這大約兩個世紀的時間裏,糖已成為全世界人民日常飲食的必需品。
顯而易見,糖有其與眾不同之處,使得人們喜歡並最終依賴於它。隨著全球人口的增長,特別是在19世紀數百萬人在日常飲食中更喜愛用糖,隻要有機會,人們便種植甘蔗,以滿足他們對糖的渴望。到19世紀後期,即便是在較為寒冷的氣候下,人們也可以種植甘蔗了。糖用甜菜的種植首先興起於歐洲,然後傳播至北美廣袤的地區,這滿足了全世界對糖日益增長的需求。約1個世紀後,隨著化學甜味劑和玉米甜味劑的發展,甜料的產量得到進一步提高。到20世紀末,人們對糖的需求量大約每年增長2%,部分原因是日益擴大的人口規模所需,也因為新興發展中國家生活水平的改善所致。世界上越來越多的人,倒十分像18世紀和19世紀的西方人,開始喜歡上甜食或甜飲。越來越多的人富裕起來,他們對甜料的需求也越來越旺盛。
現在,全球用糖總量令人震驚,特別是那些產糖國的消費量最大,包括巴西、斐濟和澳大利亞。澳大利亞人均每年消費50千克糖。其他國家的糖消費量也隻是略低一點,如歐洲和北美洲的一些國家——這些地區的人早在1600年後就開始消費糖。前輩們食糖的情況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主要是受大量含糖快餐和氣泡飲料的影響,這類飲食含糖量都極高。不過,其中的甜味不再是來自蔗糖,而是玉米或化學甜味劑。
由於食物和飲料中普遍含糖,因此糖原料的種植也遍布全球。甘蔗廣泛種植於熱帶地區,而糖用甜菜主要種植於溫帶地區。不過,推動糖風靡全球的主要催化劑卻是蔗糖。起初,印度尼西亞、印度和中國小規模種植蔗糖,隻是為了滿足當地市場的需求。從地中海的種植園引進甘蔗種植,再到大西洋島嶼引進甘蔗種植,情況逐漸發生了變化。特別是美洲引進甘蔗種植時,情況就大不一樣了。甘蔗經由非洲奴隸(其也被奴隸主運往大西洋彼岸)種植並加工成糖,這大大改變了糖的分布情況,同時也改變了西方世界的味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