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到這裏你可能會困惑,說起來簡單,但是怎麼做到不把緊張或害怕當回事呢?這好像是不可能的。或者,你會覺得不可能這麼簡單吧,我痛苦了這麼久,原來是我給自己平添了煩惱嗎?“眾裏尋他千百度,得來全不費工夫。”原來隻要不把問題當成問題就行了嗎?
這裏我換一種方式來講,就是對於任何問題來說,想要解決它,最關鍵的就是你對它的看法。我舉一個例子幫助你理解。
兩個同事一起上街,碰到他們的領導,但對方沒有和他們打招呼,而是直接走了過去。其中一個人認為:“領導可能正在想別的事情,沒有注意到我們。即使是看到我們而沒理睬,也可能有什麼特殊的原因。”但另一個人有不同的想法,他覺得:“是不是上次我頂撞了領導一句,領導故意不理我,下一步他可能會故意找我的碴兒,我得小心些。”兩種不同的想法會導致兩種截然不同的反應。前者可能覺得無所謂,然後一切如常。而後者可能憂心忡忡,以致無法平靜下來幹好自己的工作。
如果你在一次重要的發言中說錯了話,你會怎麼看?你認為這是一件很丟人的事情,自己不應該說錯,那你可能會感覺懊惱、尷尬。可是如果你想想,某個名牌大學的校長在校慶的時候也會說錯話,那你說錯有什麼大不了的?你的心情肯定會好很多,下一次發言也會更平靜。
因此,你的看法不同、觀念不同,你的感受和反應就會不同。你把自己的緊張看作不正常,就會對自己產生很大的影響,你越想要克服它,你就越緊張。但如果你覺得沒太大關係,允許自己緊張,過了幾次之後,你反而會漸漸地不緊張了。
在第二節課裏介紹的深呼吸放鬆練習,就是一種接納緊張的好方法。所以建議大家反複做,以便熟練掌握。
接下來,我們來看一看,究竟有哪些觀念和看法,與我們的社交恐懼有密切關係呢?
第一個觀念就是期望自己在社交中有一個完美的表現。我們在上節課講到過,比如有的人認為“我一定要讓對方滿意”“我不能做不好”等,很容易誇大社交中的挑戰,焦慮感自然會加深。
第二個觀念是對人類的情緒和感受缺乏正確的認知。就像我們剛才講的,把一些正常的情緒和感受看作不正常的,結果引發了過度焦慮。
我想重點說說第三個觀念,就是個人化傾向。也就是把自己看作一切的中心,總覺得別人在關注自己。如果犯了錯,會全部歸因於自己,並不斷自責。
比如,一個男孩在一次宴會中,有個朋友說了一個笑話,其他人都笑了,可他覺得不好笑,就說:“這有什麼好笑的?”他這樣一說,其他人都不笑了,出現了片刻的冷場。這讓他感覺很尷尬,認為他們會笑話自己,之後在整場宴會中好像做什麼都不自在。其實,其他人並沒有把他說的話當回事,片刻冷場後,就各顧各吃飯了。
講到這裏你可能會困惑,說起來簡單,但是怎麼做到不把緊張或害怕當回事呢?這好像是不可能的。或者,你會覺得不可能這麼簡單吧,我痛苦了這麼久,原來是我給自己平添了煩惱嗎?“眾裏尋他千百度,得來全不費工夫。”原來隻要不把問題當成問題就行了嗎?
這裏我換一種方式來講,就是對於任何問題來說,想要解決它,最關鍵的就是你對它的看法。我舉一個例子幫助你理解。
兩個同事一起上街,碰到他們的領導,但對方沒有和他們打招呼,而是直接走了過去。其中一個人認為:“領導可能正在想別的事情,沒有注意到我們。即使是看到我們而沒理睬,也可能有什麼特殊的原因。”但另一個人有不同的想法,他覺得:“是不是上次我頂撞了領導一句,領導故意不理我,下一步他可能會故意找我的碴兒,我得小心些。”兩種不同的想法會導致兩種截然不同的反應。前者可能覺得無所謂,然後一切如常。而後者可能憂心忡忡,以致無法平靜下來幹好自己的工作。
如果你在一次重要的發言中說錯了話,你會怎麼看?你認為這是一件很丟人的事情,自己不應該說錯,那你可能會感覺懊惱、尷尬。可是如果你想想,某個名牌大學的校長在校慶的時候也會說錯話,那你說錯有什麼大不了的?你的心情肯定會好很多,下一次發言也會更平靜。
因此,你的看法不同、觀念不同,你的感受和反應就會不同。你把自己的緊張看作不正常,就會對自己產生很大的影響,你越想要克服它,你就越緊張。但如果你覺得沒太大關係,允許自己緊張,過了幾次之後,你反而會漸漸地不緊張了。
在第二節課裏介紹的深呼吸放鬆練習,就是一種接納緊張的好方法。所以建議大家反複做,以便熟練掌握。
接下來,我們來看一看,究竟有哪些觀念和看法,與我們的社交恐懼有密切關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