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名臣——藤原保則(1 / 1)

藤原保則是當時有名的幹吏,善於應對窘迫的局麵。貞觀八年(公元866年),42歲的藤原保則出任備中權介。

此時正值備中大饑荒,尤以阿哲郡附近最為嚴重,百姓疲弊,白天也有強盜出沒,路上可見到餓死之人的屍體,猶如人間地獄。

保則並沒有直接著力抓捕盜匪,而首先救助窮人,鼓勵耕種,講求節儉,之後貧民也逐漸富裕起來,盜賊自然銷聲匿跡了。到了貞觀十六年(公元874年),保則在備前權守任上時也有突出表現。對於屬下有不良行跡的人員,他總是私下勸戒,或者將自己的財產分予他們;對於國中的大事,他也經常親自參拜吉備津神社,祈求祝福,多有感應。

因此,教化大行,百姓們猶如對待父母那樣愛戴保則。當時有安藝的盜賊潛入備後偷走調庸的絲綢逃入備前磐梨郡,他從寄宿的主人那裏聽說國司藤原保則善於行政,“他以仁義教喻百姓,國人都廉潔守法,他注重信義,服侍神明,所以凡有人做了壞事,都會立刻受到吉備津神的嗬斥“。

聽聞之後,盜賊非常懼怕,輾轉反側,不能入睡,天剛拂曉就到國府自首。盜賊獻上所偷的絲綢40匹,並甘願受罰。保則見狀非常高興,召見了他並請他吃飯,封裝了絲綢並寫了書信送回備後國。備後國司小野喬查非常驚訝,於是赦免了盜賊,並喜悅地親往備前向保則道謝。

到了貞觀十七年(公元875年),藤原保則任滿就要返京了,備中和備前的百姓攔著道路,哭泣惜別。老人前來敬酒,保則隻得喝下,但是退回了菜肴。保則不願違背老人的意願,便在那裏停留了幾天,但是此間來訪者絡繹不絕,他因此感到為難。

一夜保則秘密登上小船離開,為了等待隨從人員,他在和氣郡上津停泊。郡司聽說保則缺少米糧,就送來二百石白米。

保則收下後向國中的講讀師送書信,聲稱船上有怪事,希望派遣僧人禱告。此後,國分寺的僧人到來作法,保則讓他們誦讀了一遍般若心經,然後將二百石米送給他們作為布施。

他的事跡被當時官員視為典範,至延喜七年(公元907年),三善清行以保則的功德寫成《藤原保則傳》。

在佛法開始崩壞的平安末朝,能出現藤原保則這樣的清廉賢臣,是備前、備中兩國百姓的幸事,但同樣也是其他令製國百姓的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