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風雨(1 / 2)

明朝末年,朝廷腐朽,橫征暴斂,加上旱災、蝗災、鼠疫等天災不斷,導致民不聊生,天下大亂,遍地烽火。

銀川驛卒李自成因丟失公文被裁撤,失業回家,隻因欠債被告,協同侄兒李過於崇禎二年(1629年)投軍。崇禎二年(1629年)起義,納部下李岩建議,提出“均田免賦”等口號,成為起義軍中的主力軍。崇禎十七年(1644年)正月,建立大順政權,年號“永昌”。

進京之後,李岩進諫要嚴肅軍紀和招撫吳三桂父子,李自成見疏,不甚喜,即批疏曰“知道了”,並不執行,終至鑄成無可挽救的大錯。

李岩的遠見卓識,令其在軍中深得人心,李自成恐李岩另有所圖,采納牛金星的進言,以李自成的名義召李岩和其弟李年到軍營中飲酒,安排伏兵在營中隱蔽處,擒殺李岩,事發後其弟李年僥幸逃脫。

逃脫後的李年在謀臣宋獻策的支持下,收攏其兄李岩餘部,轉戰西南,其軍紀律嚴明,驍勇善戰,在西南自成其勢。李自成失敗後,李年收攏大順軍殘部,其事大成。1654年與清軍決戰於金陵,大敗清軍,隨後平定各地義軍,掃除清軍殘餘勢力,1655年統一全國,建都金陵,國號為乾。

乾朝末年,乾朝的封建統治已腐朽衰落,危機重重。資本主義的世界各國對這個沒落的王朝,虎視眈眈,一場場對外戰爭的失敗,各國爭先恐後的瓜分這巨大的王朝。隨著民主思想的傳播及團體政黨的建立,大量有識之士通過一係列武裝起義最終推翻了乾朝,建立了華夏民國,但最終華夏民國被軍閥把持,最後也隻落得各地軍閥混戰,民不聊生。

1946年、秋。

烈日慢慢下去了,天氣依然很悶熱,

在豫州通往北方的道路上,一群衣著襤褸的人,緩緩前進。漫天的沙塵,讓他們的服色失去了本來麵貌,都成了泥土的顏色。

整個北方一連數月的幹旱,赤地千裏。這些年華夏國內戰爭不斷,倭人連續攻克幾個城市,炸毀黃河花園口,黃河因此改道,造成大麵積黃泛區。到了今年的春天,3000多萬人口的中原大省豫州因黃河改道發生旱災,之後又發生蝗災,豫州發生大饑荒。

路旁的樹林不是旱死,就早已被饑民吃了樹葉剝了樹皮,以至於趕路的人們連個躲避的地方都沒有,秋天收糧食的時候,收不到一顆糧食,漫天的蝗蟲就像秋風掃落葉一般,讓一點綠色的莊稼都不剩,整個河南之地,十室九空,千裏無雞鳴。路旁經過的村落,也多被焚毀,不能為路人遮擋風雨。

前路茫茫,肚子的咕咕響聲,讓王修感到一陣絕望。算著日子今天是王修十五歲的生日,如果不是腦海中一直有一個聲音告訴他“走!向北方!走出豫州!”王修可能早就倒在路上。

王修把手伸進胸口左邊的暗兜裏摸了摸父親留給他的那個玉佩,這是家裏留給他唯一的東西了,王修家裏原是豫州濟陽縣一有名的富戶,父親王嚴是當地有名的大善人,樂善好施,名傳百裏。

王修本是一棄兒,據父親說,那年秋天,外出的王父在路旁的發現渾身赤裸的王修,估計是更生下來,一般人家舍棄自己的孩子最少都裹著被褥衣物,但王修卻是不著寸鏤,讓人十分寒心,好在王家那時家境富裕,就留下了這個孩子,視如己出。

王父對幾個兒子滿是期許,早早就請了當地有名的文人給孩子進學,王修也不負眾望,小小年紀就考上了省城的師範學院,可誰也沒有想到黃河花園口被炸毀,黃河因此改道,造成大麵積黃泛區,王修家的日子也慢慢的衰敗下來,最後一家人隻能隨著大家一起逃荒。

上個月為了躲避土匪,一家人也跑散了,隻剩下父子兩人,大哥三弟還有母親不知所蹤。父親王彥為了一口吃的最後也走了,臨走留下一塊玉佩,讓王修逃到陝省,倭人還沒有占領那裏,聽說那邊日子好過些。

王修渾渾噩噩的隨著人流走了幾天天,還好有原來的給家裏做活的長工栓子照顧,才能活了下來,如今已有月餘時間,可他心中依然迷茫,看不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