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若去後,無人教汝。法海等聞,悉皆涕泣。惟有神會,神情不動,亦無涕泣。

師雲:神會小師,卻得善不善等,毀譽不動,哀樂不生,餘者不得。數年山中,竟修何道?汝今悲泣,為憂阿誰?若憂吾不知去處,吾自知去處。吾若不知去處,終不預報於汝。汝等悲泣,蓋為不知吾去處。若知吾去處,即不合悲泣。法性本無生滅去來,汝等盡坐,吾與汝說一偈,名曰:真假動靜偈。

汝等誦取此偈,與吾意同。依此修行,不失宗旨。

眾僧作禮,請師作偈。偈曰:一切無有真,不以見於真,若見於真者,是見盡非真。

若能自有真,離假即心真,自心不離假,無真何處真?有情即解動,無情即不動,若修不動行,同無情不動。

若覓真不動,動上有不動,不動是不動,無情無佛種。

能善分別相,第一義不動,但作如是見,即是真如用。

報諸學道人,努力須用意,莫於大乘門,卻執生死智。

若言下相應,即共論佛義,若實不相應,合掌令歡喜。

此宗本無諍,諍即失道意,執逆諍法門,自性入生死。

時徒眾聞說偈已,普皆作禮。並體師意,各各攝心,依法修行,更不敢諍。乃知大師不久住世。法海上座,再拜問曰:和尚入滅之後,衣法當付何人?師曰:吾於大梵寺說法,以至於今,鈔錄流行,目曰:法寶壇經。汝等守護,遞相傳授,度諸群生。但依此說,是名正法。今為汝等說法,不付其衣。蓋為汝等信根淳熟,決定無疑,堪任大事。然據先祖達摩大師,付授偈意,衣不合傳。偈曰:吾本來茲土,傳法救迷情。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

師複曰:諸善知識,汝等各各淨心,聽吾說法。若欲成就種智,須達一相三昧,一行三昧。若於一切處而不住相,於彼相中不生憎愛,亦無取舍,不念利益成壞等事,安閑恬靜,虛融澹泊,此名一相三昧。若於一切處,行住坐臥,純一直心,不動道場,真成淨土,此名一行三昧。若人具二三昧,如地有種,含藏長養,成熟其實。一相一行,亦複如是。

我今說法,猶如時雨,普潤大地。汝等佛性,譬諸種子,遇茲沾洽,悉皆發生。承吾旨者,決獲菩提;依吾行者,定證妙果。聽吾偈曰:心地含諸種,普雨悉皆萌。頓悟華情已,菩提果自成。

師說偈已,曰:其法無二,其心亦然。其道清淨,亦無諸相。汝等慎勿觀靜,及空其心;此心本淨,無可取舍,各自努力,隨緣好去。爾時,徒眾作禮而退。

大師七月八日,忽謂門人曰:吾欲歸新州,汝等速理舟楫。

大眾哀留甚堅。

師曰:諸佛出現,猶示涅槃。有來必去,理亦常然。吾此形骸,歸必有所。

眾曰:師從此去,早晚可回。

師曰:葉落歸根,來時無口。

又問曰:正法眼藏,傳付何人?師曰:有道者得,無心者通。

吾若去後,無人教汝。法海等聞,悉皆涕泣。惟有神會,神情不動,亦無涕泣。

師雲:神會小師,卻得善不善等,毀譽不動,哀樂不生,餘者不得。數年山中,竟修何道?汝今悲泣,為憂阿誰?若憂吾不知去處,吾自知去處。吾若不知去處,終不預報於汝。汝等悲泣,蓋為不知吾去處。若知吾去處,即不合悲泣。法性本無生滅去來,汝等盡坐,吾與汝說一偈,名曰:真假動靜偈。

汝等誦取此偈,與吾意同。依此修行,不失宗旨。

眾僧作禮,請師作偈。偈曰:一切無有真,不以見於真,若見於真者,是見盡非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