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嗔雌言:“取果勤苦,汝獨食之,唯有半在。”

雌鴿答言:“我不獨食,果自減少。”

雄鴿不信,嗔恚而言:“非汝獨食,何由減少?”即便以嘴啄雌鴿殺。

未經幾日,天降大雨,果得濕潤,還複如故。

雄鴿見已,方生悔恨:“彼實不食,我妄殺他。”即悲鳴命喚雌鴿:“汝何處去!”

凡夫之人,亦複如是。顛倒在懷②,妄取欲樂,不觀無常③,犯於重禁④,悔之於後,竟何所及。後唯悲歎,如彼愚鴿。

【注釋】

①幹:這裏指果子失去水分或水分很少。

②顛倒在懷:心中事非不明,顛倒黑白。

③不觀無常:不認識事物的變化遷流。

④重禁:非常重要的禁戒。

096.詐稱眼盲喻

【原文】

昔有工匠師為王作務①,不堪其苦,詐言眼盲,便得脫苦。

有餘作師聞之,便欲自壞其目,用避苦役。

有人語言:“汝何以自毀,徒受其苦?”

如是愚人,為世人所笑。

凡夫之人亦複如是,為少名譽,及以利養,便故妄言,毀壞淨戒②。身死命終,墮三惡道。如彼愚人為少利故,自壞其目。

【注釋】

①作務:幹活。

②淨戒:佛教指清淨的戒行。

097.為惡賊所劫失喻

【原文】

昔有二人為伴,共行曠野。一人被①一領②,中路為賊所剝,一人逃避,走入草中。

其失者,先於頭裹一金錢,便語賊言:“此衣適可直一枚金錢,我今求以一枚金錢而用贖之。”

賊言:“金錢今在何處?”

即便頭解取示之,而語賊言:“此是真金,若不信我語,今此草中,有好金師,可往問之。”

賊既見之,複取其衣。

如是愚人,與金錢,一切都失。自失其利,複使彼失。

凡夫之人,亦複如是。修行道品③,作諸功德,為煩惱賊之所劫掠,失其善法,喪諸功德。不但自失其利,複使餘人,失其道業。身壞命終,墮三惡道。如彼愚人,彼此俱失。

【注釋】

①被:通“披”,這裏有穿戴的意思。

②(dié ):細棉布。

③修行道品:依據道品修行。道品,佛教修行三十七個品類。

098.小兒得大龜喻

【原文】

昔有一小兒,陸地遊戲,得一大龜,意欲殺之,不知方便,而問人言:“雲何得殺?”

有人語言:“汝但擲置水中,即時可殺。”

爾時小兒,信其語故,即擲水中。龜得水已,即便走去。

凡夫之人,亦複如是。欲守護六根,修諸功德,不解方便,而問人言:“作何因緣,而得解脫?”邪見外道,天魔波旬①及乃惡知識而語之言:“汝但極意六塵②,恣情五欲,如我語者,必得解脫。”如是愚人,不諦思維,便用其語,身壞命終,墮三惡道。如彼小兒,擲龜水中。

【注釋】

①天魔波旬:印度古代神話傳說中的魔王,多眷屬,常率領他們到人間破壞佛道。

②極意六塵:極力縱情於物欲。六塵,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識”所對應的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境”,佛教認為此六境是產生物欲的基礎,能汙染心性,是正智的障礙。

雄嗔雌言:“取果勤苦,汝獨食之,唯有半在。”

雌鴿答言:“我不獨食,果自減少。”

雄鴿不信,嗔恚而言:“非汝獨食,何由減少?”即便以嘴啄雌鴿殺。

未經幾日,天降大雨,果得濕潤,還複如故。

雄鴿見已,方生悔恨:“彼實不食,我妄殺他。”即悲鳴命喚雌鴿:“汝何處去!”

凡夫之人,亦複如是。顛倒在懷②,妄取欲樂,不觀無常③,犯於重禁④,悔之於後,竟何所及。後唯悲歎,如彼愚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