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1 / 3)

大宋神宗年間天下紛亂,盜賊蜂起。四方擾襄。在西南邊陲,有一小縣城名叫章州,去那縣城東門外四十五裏有一座大山,名喚獅子山,不知哪裏走來一個流寇,江湖人送外號:“攪屎棍”,隻因此人一慣打家劫舍,欺男霸女。因而得了這麼個外號。他的本名反到無人知曉了,日子久了他自己也從不提自己本名,這外號越叫越響亮,方圓百裏提起“攪屎棍”的大名,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攪屎棍身長八尺,體闊三圍,意思就是說他身高八尺,古代的一尺沒有現在的一尺這麼長,也就八寸左右,換算成現在的長度,八乘以八等於六尺四寸,一米等於三尺,也就是大概兩米三左右。體闊三圍的意思就是說他的身體粗到,要三個人來環抱。可想而知是多麼大一條大漢。頭大如篩子,幾根黃毛亂糟糟的挽起個發髻,隻是臉到是刮的很幹淨,每天就要自己刮胡子。說話嗡聲嗡起的,一口河南口音。手使兩把大環刀。舞起來上下翻飛,百十人都進不得身。

自從攪屎棍到了這獅子山,因見山上樹木茂密。地勢陡峭,正是安身立命的好去處。便自己砍樹伐木搭起一個窩棚,等候到天晚。向那山,西方小路下山到了李家溝,這李家溝中間一條小溪直接彙入浣溪河,溪邊住在五六十戶人家,其中有一個大財主叫做趙財主,正在路邊,三間青磚大瓦房,前麵兩間耳屋環抱。就和北京古時候的四合院一樣的構造。

黃昏時候,攪屎棍手提兩把大環刀,大踏步沿著小路走了十來裏地,翻過山粱,遠處落日餘暉映紅了半邊天,溝裏人家屋頂盤旋上升起嫋嫋炊煙。一片寧靜祥和。攪屎棍自言道:“好一處寧靜所在,等我來攪他個天翻地覆。”

下到李家溝排頭第一家正是這趙財主,趙財主今年六十歲,有兩個兒子三個女兒,大兒子叫趙大,每天和長工一起種地牧羊,二兒子趙二則專心讀書,大女兒排行老三,已經出嫁在黃土嶺一戶人家。二女兒也去年剛嫁。隻有老五,這個小女兒在家今年十四歲,名叫趙秀娟。

趙大幹完農活帶著長工回來坐在堂屋和趙財主閑聊,這時候攪屎棍提刀出側門進來走到院子中間,對著大門裏大聲喊道:“男男女女都出來,不出來可不中。出來慢了也不中。必須馬上出來見俺。”,

趙大,趙財主,趙二,眾人都被這喊聲驚嚇了一大跳,來不及多想都走出大門來看時,第一次見到這麼一條大漢,上身穿一件灰布衣服腰裏係著一根麻繩腳上穿一雙牛皮靴子。手裏提著兩把大環刀。趙財主開口說道:“你是哪裏來的大漢,跑到我家來大呼小叫做麼子。”趙大,趙二也七嘴八舌的吼起來了,:“你別以為自己個大就耍橫。哪裏來的滾回哪裏去。走得慢些老子喊人把你捆起來。”

攪屎棍看見這些人一點沒有懼怕他的意思,還喊他滾出去,暴脾氣就上來了。大聲吼道:“你們不知道老爺是來打劫的,還敢跟俺胡說八道。快快把值錢的金銀都交出來,在不交錢可不中。”

趙大道:“你一個人也敢來打劫,你給老子等到起,”說著轉身就進屋裏去了。不一會從屋裏拿出一杆火藥槍來,對著攪屎棍道:“你在不滾,老子就一槍轟死你。”這時候兩個長工也跟著起哄來,都道:“打死他!”

攪屎棍本來先打算嚇嚇他們,拿點錢和肉,就走了,見自己根本嚇不住,不露出點手段是別想搶劫了。這時候隻見攪屎棍一個箭步上前來,趙大看見攪屎棍向自己衝了過來扣動扳機,火藥槍砰的一聲響,攪屎棍用刀在麵前一擋,槍裏射出的幾顆鐵沙子正好打在刀麵上。把鋼刀上打出了幾個小麻子點,這時候攪屎棍已經到了趙大麵前,一招力劈華山,右手的刀從趙大頂門劈下,把個活人劈成兩半,血流了一地。嚇得其餘眾人跪地求饒。

攪屎棍收了刀,在趙大身上把刀上的血搽幹淨,然後說道:“俺不想殺人,隻想來搶點錢糧,可是剛才他居然用火槍來打我,這是他想殺死我。所以我才殺了他,你們快去把值錢的金銀拿出來,在給我拿些臘肉,用袋子裝好,老爺俺還就回去了。別逼著俺再殺人。”

趙財主道:“剛才是小兒不懂事冒犯虎威,我這就進去給你準備銀子臘肉”經過攪屎棍的允許,趙財主戰戰兢兢,起身進去拿出了十幾兩銀子和幾塊臘肉,還有半袋米,用麻袋裝好。提出來。攪屎棍看了,感覺也差不多,反正多了也拿不動。這才提著袋子扛在肩膀上。順著小路回獅子山去了。因為也不知道他姓名,有談起這件事的村民就說獅子山來了個山大王,就像個攪屎棍一樣討厭,攪屎棍的大名就這樣傳開了。後來每過十天半個月,攪屎棍都要去李家溝搶點糧食和肉。每次去,也沒人跟他對著幹了,要錢給錢,要糧給糧,因為他每次要的也不多。

日子久了,名聲越來越大,就有亡命之徒,和附近一些無賴潑皮來投奔他,也有些人是因饑荒走投無路了,漸漸的人也多了起來。聚集起四五十人。

才來的時候就他一條漢,少不得去附近村子搶了幾個財主,得了些金銀,回到山上自己砍樹,在山頂搭起一個窩棚。現在人多了,便組織人砍樹修房,建起一座大大的山寨來,取名喚作:順天寨。寨門前豎起一根旗杆,上書替天行道,蓋因此時節正是水泊梁山宋江等人聚義之時。這攪屎棍聽說梁山豎起的大旗,寫的是:“替天行道”。所以也寫了一這幾個字。

且說攪屎棍時不時的帶著手下嘍囉下山去搶劫錢糧,卻說在獅子山下南麵三十裏外有個地名叫做:“綠堂壩”此地土壤肥沃,緊靠著浣溪河,灌溉方便,所以旱澇保收、沃野百裏,良田千傾。住在這裏有百十來戶人家。因為綠堂壩靠著浣溪河,水運發達,每日貨船在河裏穿梭來去。碼頭上做生意的人,來來往往。人民富庶。

其中有一家人住在村子東頭的路口上。兩間低矮的房子,家裏四口人。靠著祖上傳下來的幾畝田地過日子。屋後有一個豬圈,養著兩口肥豬。

老媽媽今年七十歲了,幫著兒媳婦喂喂豬,也還身體硬幫,兒子名叫王雙,今年五十歲,兒媳名叫吳氏。王雙的兒子名字叫王石。今年剛滿十歲,也是晚年得子,十分愛惜,七歲就送進村裏的學堂念書。每天早上吳氏親自把王石送進學堂。然後才回來幫著丈夫一起下地去幹農活。

春來插秧,秋來收稻子,收了稻子的季節,王石就和小夥伴們在秧田裏去摸泥鰍,抓黃鱔,捉青蛙,回家以後交給母親,吳氏大展廚藝,料理出美味的菜肴。王雙就著菜喝上幾杯村裏釀造的高粱酒。一家人其樂融融,秋季稻子收完了,學堂裏每天王石早早的放了學就會去田裏幫著爸媽幹農活。秋天正是種植冬洋芋的時候,母親在前麵彎腰用鋤頭挖出一個一個小坑,王石幫著把切過的土豆塊放進小坑裏,父親王雙在坑裏倒上豬糞,然後蓋上土。一直忙到很晚,太陽都下山了,天快黑的時候才把土豆種完。王雙肩膀上橫著扁擔,兩頭掛著糞桶。母親收拾起背簍鋤頭,拉著王石的手三個人一起往家裏走,路上王雙對兒子說道:“兒子你可要好好讀書,將來才有大出息,哪怕就是去教個私塾,做個先生,也不用像我一樣挑糞。”王石點頭道:“恩,我一定會好好讀書的。以後讓你們享福。”母親吳氏笑著看看兒子,:“真是好孩子。”

回到家裏又累又餓,王雙的母親,已經把豬喂過了,灶下煮了一鍋土豆飯,吳氏去壇子裏抓了碗泡菜,放在桌子上,王雙說道:“媽媽沒牙齒,泡菜她哪裏吃的動,你去給母親炒個雞蛋。”

母親說道:“算了別忙了,歇歇吧。我吃不動泡菜,就不吃嘛,隨便吃兩口白飯也對付了。”

吳氏道:“你們先吃,媽媽,你等一下,我炒個雞蛋很快就好了。”吳氏拖著疲憊的身體進到廚房,在裝雞蛋的壇子裏拿出兩隻雞蛋,放在灶台上,用枯草點燃火,在爐子裏加了些柴,去油罐子裏拿了一小塊豬油放進鍋裏,用鍋鏟壓,發出滋滋的聲音,不一會豬油的香味飄在四周的空氣中,隨著河風吹出去很遠。

一陣忙活,吳氏把雞蛋炒了,用盤子裝著端來放在母親麵前。自己也坐下用筷子夾了一根泡菜開始吃起來。

奶奶用筷子夾起一塊雞蛋,放在孫子王石的碗裏。王石也給奶奶夾了一塊,“奶奶你吃。”

“我孫子對我真好。真孝順。”

吃過了飯,去灶上用鍋燒了些熱水,洗過了腳,正要上床睡覺,突然門外嘈雜起來,十幾個人在外麵打著火把,高聲亂叫,開門,不停的敲打的門發出砰砰的聲音。外麵一片聲的喊:“在不開門,放火燒你房子了。”

王雙趕緊去打開了門,為頭的一個人手提兩把大環刀,威風凜凜的站在門外,兩邊跟著十幾個人。都是一手執著鋼刀一手拿著火把。王雙看見此人的身高和體貌,已經猜到這人肯定就是傳說中,獅子山的大王,攪屎棍。但是以前從來沒有來這裏騷擾過。原來現在山寨裏人多了,每次去李家溝也搶不到多少東西,手下的嘍囉就建議來綠堂壩,說這裏的人比李家溝富庶。今天晚上攪屎棍帶著手下十幾個人就一路奔綠堂壩來了,剛好村口第一家,就是王雙,先從他家開始。

王雙一開門,手下嘍囉就說道:“我們是獅子山的好漢,這位是我們大王攪屎棍,聽沒聽說趙大被我們大王一刀劈成兩半。不老實,那就是榜樣。”

另一個嘍囉道:“把家裏值錢的東西都拿出來。馬上。慢了就要你的命。全家殺掉一個不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