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禍起金雕(1 / 2)

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後商周。英雄五伯鬧春秋,秦漢興亡過手。青史幾行名姓,北邙無數荒丘。前人田地後人收,說甚龍爭虎鬥。

這幾句詞,出自大明第一才子楊慎的《西江月·廿一史彈詞》。正如詞中所寫,中原神器幾經易手,到了十二世紀中葉,落在了女真政權金國的手中。與此同時,漢人的小朝廷偏安一隅,雖經1161年的采石磯大勝完顏亮,但不久、後來有“小堯舜”之稱完顏雍繼位,迅速穩定了局勢,使得兩年後南宋的隆興北伐落得個“符離之潰”,無功而返。

二百年來,宋朝麵對北方民族的侵攻大多處於被動防禦態勢,關鍵點就在於缺乏優良的戰馬,很難組建大規模的騎兵集團。少了騎兵這一機動兵種,要想以步製騎,就隻能在軍備上下功夫了。幸而宋朝經濟發達,稅賦又重,每年的財政足以支撐數十萬人的重裝盔甲。盔甲都造得起,武器更是不在話下。為了應對鄰國的軍隊戰術,宋朝又發明了許多強弓勁弩,這些武器裝備大大強化了宋朝的守備能力。又兼靖康之後精簡部隊,整個國家隻有二十萬敢戰的精兵,這才得以在女真的鐵蹄下勉強保存了國體。

既然說到了武器裝備,就不得不說一下宋朝的兵器管製製度。宋朝兵器管製極其嚴格,有相關專家研究過,宋代的武器管製製度隻比那個十戶漢人一把菜刀的朝代稍稍鬆了一點,平民百姓不得擁有任何刀劍弓弩及長兵器,隻有可以當成劈柴刀的鈍樸刀和短板刀成了漏網之魚。當然,凡事都有例外,以打獵為生的獵戶們可以持有一些威力較大的武器,譬如弓弩。

弓和弩都屬於投射物器,但二者又有不同之處,弩有扳機、準心,雖然射速較慢,但精度較高,學會使用也較為簡單,大多獵戶都選擇弩作為武器;而古代的弓隻有弓梢弓台,瞄準基本靠手感和經驗,射速雖快,但要想百發百中,絕非易事。觀整個南宋,偏有一名獵人極擅射箭,無論遠近,每發必中。

淳熙七年(公元1180),蜀地,青城山腳下,一個猿猴般的身影在樹林裏穿梭。突然,一道白光閃過,“嗖”的一聲,一支竹箭將一前一後跑著的兩隻野兔幾乎同時釘在了地上。

“不錯不錯,今天又有東西果腹了。”

這個穿著皮甲,腳蹬獸皮靴的山民叫元三,是當地村落的獵戶。如果不是因為十年前父親獵捕花熊(即大熊貓),把自己連同十條獵狗一齊賠在了山裏,那麼“獵戶”倆字後麵還應該加個“之一”。

元三拎起野兔,猴子一般的臉上露出了微笑。正想著是烤著吃還是燉著吃的時候,一陣陣響亮的鳴叫引起了他的注意。

元三手搭涼台,抬眼望去,竟是一隻巨大的猛禽在空中盤旋,心中不免一驚。尋思道:這裏怎麼會有這麼大的鳥兒?也罷,既然沒見過,不妨讓它下來和我認識認識。

想罷,元三拈弓搭箭,拉滿弦後,衝著那隻猛禽飛行的路徑瞄準了一會兒,一撒手,離弦之箭直入雲霄。他不會想到,就這一箭徹底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

害物傷生性豈馴,且宜籠罩待知人。惟擒燕雀啖腥血,卻笑鸞皇啄翠筠。

狡兔穴多非爾識,鳴鳩脰短罰君身。豪門不讀詩書者,走馬平原放玩頻。

這一首乃是唐代詩人徐夤的《鷹》。鷹是一類視力極佳、飛行速度相當快的猛禽。亞洲的鷹當中要數體型龐大的金雕為翹楚。金雕通常生活在蒙古一帶,寒冬之時會南飛過冬。由於金雕翼展可達七尺(宋時一尺約為31.68厘米),性情極為凶猛,可輕易擒走綿羊牲畜,乃至兒童,牧民極為憎惡,常常想將其獵殺。但金雕行動如風,很難捕捉。而牧民當中若有能彎弓將其射殺的勇士,便會被尊稱為“射雕者”。

卻說元三朝天彎弓射箭,不久,一聲脆亮的哀鳴,之前盤旋在空中的猛禽兩翼一合,旋轉著墜落了下來。

元三快步跑去,待到近前一看,竟是隻約半個人大、羽毛金黃的鷹類。這正是一隻金雕。

好大的猛禽啊!元三心中讚歎。他蹲下來摸了摸金雕的羽毛,濃密厚重,不免心中一喜:這樣的羽毛從未見過,定是做箭羽的好材料。

要說這弓箭的箭羽可有學問,一般小型禽類的羽毛可不行,譬如雞鴨的羽毛太輕,做成箭後射出去很容易受到風向幹擾,影響精度,至少要得大白鵝的羽毛才行。而鷹的羽毛最為厚重,不易變形,乃是做箭羽的上佳材料。以鷹羽製作的箭矢稱作“雕翎箭”,相當貴重,在當時的黑市甚至可以賣到四十文一支(一兩=一千文,宋代一兩約合現在人民幣一千五百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