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是必然要判的!因為按照出題官、副教授和律師們的觀點,乙隻對自己的媽媽負有法律上的救助義務,對甲媽隻有道義責任,所以他救了甲媽而沒有救自己媽,已經構成了不作為犯罪。
那要不,先救乙媽?可這樣一來,不作為犯罪的就是甲了。
隻要這二人敢動手救人,必有一名犯罪分子!
犯罪分子就在你身邊!他們正在緊張忙碌地救人。
你看,這道題明顯把大家帶進了絕境,你隻要救人就是犯罪。這是怎麼搞的呢?
03
為了弄清楚我們是如何成為犯罪分子的,先來看兩個很老很老的智力測試題。
第一道題:在一個氣球上有三個人,一個是物理學家,一個是化學家,一個是醫學家。突然遭遇了風暴,三個人中,必須犧牲一個,被推下氣球,否則大家就會同歸於盡。
請問:如果一定要有犧牲,把誰推下去?
第二道題:法國最大的博物館盧浮宮收藏著許多世界級名畫,諸如達·芬奇的《蒙娜麗莎》之類的。可是,忽然有一天,博物館失火了。緊急情況下,你隻能搶救出一幅畫來,請問你要搶救哪幅?
第一道題的答案,大家都知道,把最肥胖的那位推下去。
這不是歧視非排骨人群,而是在測試題所鎖定的苛刻條件下,人的價值是平等的,如果一定要有犧牲,而且是個人自願的犧牲,這時候考慮的是犧牲者的最大價值。如果把個排骨男推下去,氣球載重仍然超負荷,最後大家還是要一起栽下去,這個犧牲就沒意義了。
第二道測試題的答案,大家也知道,搶救距離出口最近的那一幅。
這種情況下,考慮的是最大成功係數,也許最靠近門的是最不值錢的,卻是最有可能成功的。這道題甚至被人挪用到勵誌領域,比如最有價值的目標就是最具成功可能性的那一個,諸如此類。
這兩道題有一個共同特點,叫事急從權。什麼叫事急從權呢?就是極端情境下的人際選擇,以選擇的成功概率為考量,而不考慮道德要素。
不是你的選擇不道德,是特殊環境缺失了道德的可能。災情險難的情況下,人類都遵循這個法則,不是考慮每個個體的單獨價值,而是視所有的險難者為一體,以整體利益的最大化目標為選擇取向。
現在我們知道,這道司法考試題何以讓大家備感痛苦了。
這道題,它把常態下的倫理放置在極端情態下。這形同於一個可怕的道德陷阱,看似冠冕堂皇、正氣凜然,但你一旦被其網入,就會舉步維艱、生不如死。之所以出現爭論,是因為許多人意識到有一張可怕的羅網向自己罩來,所以於驚恐中發出嗚裏哇啦的求救之聲。
違反了緊急狀態下的隨機法則,不顧環境的極端化而生硬地套用倫理,這是此題的第一個錯誤。
這道題的第二個錯誤,就是出題人的腦子與正常物種拉開了距離,根本沒想到這個社會是一個整體,是有社會分工的;根本不知道救助也是需要專業技能的,生硬地把專業救助職能強加於普通人。
乙是必然要判的!因為按照出題官、副教授和律師們的觀點,乙隻對自己的媽媽負有法律上的救助義務,對甲媽隻有道義責任,所以他救了甲媽而沒有救自己媽,已經構成了不作為犯罪。
那要不,先救乙媽?可這樣一來,不作為犯罪的就是甲了。
隻要這二人敢動手救人,必有一名犯罪分子!
犯罪分子就在你身邊!他們正在緊張忙碌地救人。
你看,這道題明顯把大家帶進了絕境,你隻要救人就是犯罪。這是怎麼搞的呢?
03
為了弄清楚我們是如何成為犯罪分子的,先來看兩個很老很老的智力測試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