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者序 精神圓夢(1 / 3)

走出痛苦和迷惘,跨越危機四伏的坎坷人生

赫爾曼·黑塞1877年7月2日出生於德國施瓦本的小城卡爾夫市,父親是傳教士。1891年黑塞考入毛爾布隆神學院,翌年即逃離學校。隨後又因神經衰弱自殺未遂,被送入精神療養院。不久,在埃斯林根當書店學徒,三日後就逃走。此後,直至1903年,他先後在圖賓根和瑞士的巴塞爾當書店店員,期間閱讀了大量文學書籍,並開始寫詩,發表並出版了一些作品。由此可見,從少年時期開始,黑塞的生活就很糾結,問題連連。盡管如此,童年生活在作家心裏還是留下了美好的回憶。

1904年,黑塞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彼得·卡門青》出版,由此一舉成名。同年他跟比他大九歲的鋼琴家瑪麗·貝爾奴麗結婚,生了三個兒子。婚後,黑塞就從巴塞爾遷往博登湖畔的漁村蓋恩霍芬,租住一所農舍,三年後(1907)他蓋了一幢新居,並建造了自己的第一個園圃。閑時他侍花弄草,過著遠離城市、融入大自然的簡樸生活,度過一段溫馨、幸福的時日。此後他數次遷居,更換住所。

1912年,黑塞從錫蘭和印度尼西亞旅行回來之後,便賣掉蓋恩霍芬的房子,重新遷回瑞士,租住伯爾尼郊外的一所別墅。這裏遠離市區,安謐,美麗,具有鄉土氣息。但是優美的環境並沒有給他帶來什麼好運,相反,在一個個打擊下,他心力交瘁,陷入危機。遷居伯爾尼前後,黑塞的家庭生活就出現了僵局,與妻子瑪麗關係緊張。兩年後,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戰爭打破了黑塞平靜的田園生活。在民族沙文主義的蠱惑下,德國知識分子大多處於戰爭狂熱之中,與此相對,黑塞發表反戰文章。他還在戰俘照看處工作,並參與編輯供戰俘閱讀的報刊。這期間,他不僅工作過度緊張,健康和生活狀況也令人擔憂:父親去世、幼子患重病、妻子精神病惡化住院、他自己神經衰弱症也日趨嚴重,不得不在療養院接受精神分析治療。同時,一家人的生活也陷入困境,金錢短缺,疾病纏身,麵臨的是孤單和絕望。

戰爭結束,噩夢過去,黑塞開始了全新的生活。1919年,他與妻子正式分居,孩子寄於他處。這時,他已是孑然一身,不久就離開伯爾尼,遷至盧加諾湖畔蒙塔紐拉村的卡穆奇公寓,專心創作,並對繪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不過黑塞的生活十分艱苦,稿費因通貨膨脹和貨幣貶值而變得微不足道,全部家產就是隨身帶來的書籍、衣服和寫字桌,他成了一個“窮困潦倒的小文人”,秋天有時隻能從樹林裏找些栗子果腹。

1923年,黑塞和分居的妻子瑪麗正式離婚。這一年他加入了瑞士國籍。同時,他的坐骨神經痛及風濕病加重,常去蘇黎世附近的巴登溫泉療養。

走出痛苦和迷惘,跨越危機四伏的坎坷人生

赫爾曼·黑塞1877年7月2日出生於德國施瓦本的小城卡爾夫市,父親是傳教士。1891年黑塞考入毛爾布隆神學院,翌年即逃離學校。隨後又因神經衰弱自殺未遂,被送入精神療養院。不久,在埃斯林根當書店學徒,三日後就逃走。此後,直至1903年,他先後在圖賓根和瑞士的巴塞爾當書店店員,期間閱讀了大量文學書籍,並開始寫詩,發表並出版了一些作品。由此可見,從少年時期開始,黑塞的生活就很糾結,問題連連。盡管如此,童年生活在作家心裏還是留下了美好的回憶。

1904年,黑塞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彼得·卡門青》出版,由此一舉成名。同年他跟比他大九歲的鋼琴家瑪麗·貝爾奴麗結婚,生了三個兒子。婚後,黑塞就從巴塞爾遷往博登湖畔的漁村蓋恩霍芬,租住一所農舍,三年後(1907)他蓋了一幢新居,並建造了自己的第一個園圃。閑時他侍花弄草,過著遠離城市、融入大自然的簡樸生活,度過一段溫馨、幸福的時日。此後他數次遷居,更換住所。

1912年,黑塞從錫蘭和印度尼西亞旅行回來之後,便賣掉蓋恩霍芬的房子,重新遷回瑞士,租住伯爾尼郊外的一所別墅。這裏遠離市區,安謐,美麗,具有鄉土氣息。但是優美的環境並沒有給他帶來什麼好運,相反,在一個個打擊下,他心力交瘁,陷入危機。遷居伯爾尼前後,黑塞的家庭生活就出現了僵局,與妻子瑪麗關係緊張。兩年後,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戰爭打破了黑塞平靜的田園生活。在民族沙文主義的蠱惑下,德國知識分子大多處於戰爭狂熱之中,與此相對,黑塞發表反戰文章。他還在戰俘照看處工作,並參與編輯供戰俘閱讀的報刊。這期間,他不僅工作過度緊張,健康和生活狀況也令人擔憂:父親去世、幼子患重病、妻子精神病惡化住院、他自己神經衰弱症也日趨嚴重,不得不在療養院接受精神分析治療。同時,一家人的生活也陷入困境,金錢短缺,疾病纏身,麵臨的是孤單和絕望。

戰爭結束,噩夢過去,黑塞開始了全新的生活。1919年,他與妻子正式分居,孩子寄於他處。這時,他已是孑然一身,不久就離開伯爾尼,遷至盧加諾湖畔蒙塔紐拉村的卡穆奇公寓,專心創作,並對繪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不過黑塞的生活十分艱苦,稿費因通貨膨脹和貨幣貶值而變得微不足道,全部家產就是隨身帶來的書籍、衣服和寫字桌,他成了一個“窮困潦倒的小文人”,秋天有時隻能從樹林裏找些栗子果腹。

1923年,黑塞和分居的妻子瑪麗正式離婚。這一年他加入了瑞士國籍。同時,他的坐骨神經痛及風濕病加重,常去蘇黎世附近的巴登溫泉療養。

黑塞的第二任妻子璐特·文格爾比他小二十歲,兩人於1924年結婚。婚後不久就分居,並於三年後(1927)離婚。

1931年黑塞同妮儂·多爾賓喜結良緣,開始了他的第三次婚姻。在蘇黎世一位朋友的資助下,他在蒙塔紐拉近處再次興建了一棟自己的房子,重新營造一個自己的園圃。在法西斯橫行的年代,黑塞全力籌措救濟資金,幫助被迫害的難民,給他們提供棲身之處、經濟資助,或給以谘詢或實際幫助,因此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黑塞被納粹列入不受歡迎的作家名單。

在創作方麵,黑塞在《彼得·卡門青》(1904)之後,《格特魯德》(1910)、《羅斯哈爾德》(1914)、《德米安》(1919)、《悉達多》(1922)、《荒原狼》(1927)等佳作先後問世,令世界文壇矚目。1943年作家最後一部長篇小說《玻璃球遊戲》出版,1946年被授予諾貝爾文學獎,但黑塞因病而未能親臨頒獎會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