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三 關尹子哲學遺說(1 / 3)

——《莊子·天下》

一、以本為精,以物為粗

雷按:“以本為精”,“本”即是道,形而上的道,即為整個宇宙,自然之存在本體,為宇宙、自然所有存在物的總根源與本原。玄虛之道又體現出它具有極其精微細小的精華與特征,即體現出天地萬物的精華,或最精粹、最純正的原子以及它的存在的普遍性。誠如太史令司馬談言:“道家無為,又曰無不為,其實易行,其辭難知。其術以虛無為本,以因循為用。……故曰:‘聖人不朽,時變是守。虛者道之常也,因者君之綱也。’”(《論六家要旨》)另一方麵,天地萬物皆為具體物,“以物為粗”在關尹子那裏,並非指萬物粗糙的意思。“以物為粗”的實質是存在著的具體物,亦是“有名,萬物之母”中的“有名”,具體物,即具有物質特性的與形式形狀的一切存在物。

《淮南子》中有好幾處可認為是關尹子思想遺說的東西,也是值得我們注意的。我認為,關於“本精”與“清純”的思想,實質上是關尹子所發揮的獨特的哲學觀點,頗具獨特的學術個性。《淮南子·精神訓》曰:“……以死生為一化,以萬物為一方,同精於太清之本,而遊於忽芒之旁。有精而不使,有神而不行,契大渾之樸而立至清之中。”可見本為道,是極其精微的精華,是世界精華;又是非常純粹的清純,這清純就是自然“大渾之樸”內在的“至清”的清純。“抱其太清之本而無所容與,而物無能營;廓惝而虛,清靖而無思慮。”(《淮南子·精神訓》)自然的“大渾之樸”的內在至清是指外在的客體世界,而關尹子也說到內在的精神世界之“廓惝而虛,清靖而無思慮”。在關尹子看來,精神內部修煉、修養同外在的客觀世界有效的有機統一,會產生出“……同精於陰陽,一和於四時,明照於日月,與造化者相雌雄”(《淮南子·本經訓》)的結果。

二、以有積為不足

此乃老子的處世哲學原則之一,是老子首先提出這些觀念的。老子說過“無藏故有餘”、“損有餘而補不足”這些話。《老子·七十七章》:“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老子認為“損有餘而補不足”是一種平等的社會觀,是平衡社會財富關係的觀念,這基本上符合“天之道”;而“人之道”卻是“損不足以奉有餘”。這反映出老子對社會生產關係上的矛盾、社會財富分配關係上的不均和社會階級關係上的矛盾持著批判精神,老子認為這些矛盾現象是人為的,是人的社會產物。老子的這些觀點至少在當時有很大的社會影響,亦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以及曆史與現實的真實價值。

關尹子繼承並發展了老子的“無藏故有餘”、“損有餘而補不足”的處世哲學,提出了他自己的觀點“以有積為不足”。“以有積為不足”,關尹子這句話有兩方麵意思:一是物質欲求方麵——倘若人們獲取豐富的財物,須深藏不露,要表示出不足的樣子。二是精神修養方麵——倘若人們的知識學問已很豐富了,表麵上也須表現出謙虛恭敬的態度。須知“損有餘而補不足”與“以有積為不足”畢竟還是有所差異的,這亦表現出關尹子思想的獨特個性、關尹子獨特的學術風格。

——《莊子·天下》

一、以本為精,以物為粗

雷按:“以本為精”,“本”即是道,形而上的道,即為整個宇宙,自然之存在本體,為宇宙、自然所有存在物的總根源與本原。玄虛之道又體現出它具有極其精微細小的精華與特征,即體現出天地萬物的精華,或最精粹、最純正的原子以及它的存在的普遍性。誠如太史令司馬談言:“道家無為,又曰無不為,其實易行,其辭難知。其術以虛無為本,以因循為用。……故曰:‘聖人不朽,時變是守。虛者道之常也,因者君之綱也。’”(《論六家要旨》)另一方麵,天地萬物皆為具體物,“以物為粗”在關尹子那裏,並非指萬物粗糙的意思。“以物為粗”的實質是存在著的具體物,亦是“有名,萬物之母”中的“有名”,具體物,即具有物質特性的與形式形狀的一切存在物。

《淮南子》中有好幾處可認為是關尹子思想遺說的東西,也是值得我們注意的。我認為,關於“本精”與“清純”的思想,實質上是關尹子所發揮的獨特的哲學觀點,頗具獨特的學術個性。《淮南子·精神訓》曰:“……以死生為一化,以萬物為一方,同精於太清之本,而遊於忽芒之旁。有精而不使,有神而不行,契大渾之樸而立至清之中。”可見本為道,是極其精微的精華,是世界精華;又是非常純粹的清純,這清純就是自然“大渾之樸”內在的“至清”的清純。“抱其太清之本而無所容與,而物無能營;廓惝而虛,清靖而無思慮。”(《淮南子·精神訓》)自然的“大渾之樸”的內在至清是指外在的客體世界,而關尹子也說到內在的精神世界之“廓惝而虛,清靖而無思慮”。在關尹子看來,精神內部修煉、修養同外在的客觀世界有效的有機統一,會產生出“……同精於陰陽,一和於四時,明照於日月,與造化者相雌雄”(《淮南子·本經訓》)的結果。

二、以有積為不足

此乃老子的處世哲學原則之一,是老子首先提出這些觀念的。老子說過“無藏故有餘”、“損有餘而補不足”這些話。《老子·七十七章》:“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老子認為“損有餘而補不足”是一種平等的社會觀,是平衡社會財富關係的觀念,這基本上符合“天之道”;而“人之道”卻是“損不足以奉有餘”。這反映出老子對社會生產關係上的矛盾、社會財富分配關係上的不均和社會階級關係上的矛盾持著批判精神,老子認為這些矛盾現象是人為的,是人的社會產物。老子的這些觀點至少在當時有很大的社會影響,亦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以及曆史與現實的真實價值。

關尹子繼承並發展了老子的“無藏故有餘”、“損有餘而補不足”的處世哲學,提出了他自己的觀點“以有積為不足”。“以有積為不足”,關尹子這句話有兩方麵意思:一是物質欲求方麵——倘若人們獲取豐富的財物,須深藏不露,要表示出不足的樣子。二是精神修養方麵——倘若人們的知識學問已很豐富了,表麵上也須表現出謙虛恭敬的態度。須知“損有餘而補不足”與“以有積為不足”畢竟還是有所差異的,這亦表現出關尹子思想的獨特個性、關尹子獨特的學術風格。

三、澹然獨與神明居

這裏指得道的人內心世界坦然平和,這樣,唯獨得道者能同“神明”相處和諧。其實,這裏關尹子的“神明”不是指世俗的神仙之類。關尹子的“神明”應包含著兩種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