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臨博而企竦,聞樂而竊抃者,或有賞音而識道也。昔毛遂,趙之陪隸,猶假錐囊之喻以寤主立功,何況巍巍大魏,多士之朝,而無慷慨死難之臣乎?夫自衒自媒者,貞女之醜行也。幹時求進者,道家之明忌也。而臣敢陳聞於陛下者,誠與國分形同氣,憂患共之者也。冀以塵霧之微,補益山海,熒燭末光,增輝日月。是以敢冒其醜,而獻其忠,知必為朝士所笑。聖主不以人廢言,伏惟陛下少垂神聽,臣則幸矣。
求自試表(二首之二)
五帝之世非皆智;三季之末非皆愚,用與不用,知與不知也。夫相者,文德昭者也;將者,武功烈者也。文德昭,則可以匡國朝,敘百揆,稷、契、夔、龍是矣。武功烈,則可以征不庭,廣邦境,南仲、方叔是也。昔伊尹之為媵臣,至賤也;呂尚之處漁釣,至陋也。及其見舉於湯、文,誠合誌同,豈複假近習之薦,因左右之介哉?發騏驥於吳阪,可謂困矣。及其伯樂相之,孫子禦之,形體不勞,而坐取千裏。伯樂善禦馬,明君善禦臣,誠任賢使能之明效也。昔段幹木,修德於閭閻,秦師為之輟攻,而文侯以安。穰苴授節於邦境,燕、晉為之退師,而景公無患。皆簡德尊賢之所致也。願陛下垂高宗、傅岩之明,以顯中興之功。
諫伐遼東表
臣伏以遼東負阻之國,勢便形固,帶以遼海。今輕軍遠攻,師疲力屈,彼有其備,所謂以逸待勞,以飽待饑者也。以臣觀之,誠未易攻也。若國家攻而必克,屠襄平之城,懸公孫之首,得其地不足以償中國之費,虜其民不足以補三軍之失,是我所獲不如所喪也。若其不拔,曠日持久,暴師於野。然天時不測,水濕無常,彼我之兵連於城下,進則有高城深池,無所施其功,退則有歸途不通,道路纖好。東有待釁之吳,西有伺隙之蜀。吳起東南,則荊、揚騷動。蜀應西境,則雍、涼三分。兵不解於外,民罷困於內。促耕不解其饑,疾蠶不救其寒。夫渴而後穿井,饑而後殖種,可以圖遠,難以應卒也。臣以為當今之務在於省徭役、薄賦斂、勤農桑,三者既備,然後令伊管之,臣得施其術,孫吳之將得奮其力。若此則太平之基可立而待,康哉之歌可坐而聞。
曾何憂於二敵?何懼於公孫乎?今不恤邦畿之內而勞神於蠻貊之域,竊為陛下不取也。
獻璧表
臣聞玉不隱瑕,臣不隱情。伏知所進非和氏之璞,萬國之幣,璧為充貢。
獻文帝馬表
臣於先武皇帝世,得大宛紫蠙馬一匹。形法應圖,善持頭尾,教令習拜,今輒已能。又能行,與鼓節相應。謹以表奉獻。
上牛表
臣聞物以洪珍,細亦或貴。故不見僬僥之微,不知泱漭之泰;不見果下之乘,不別龍馬之大。高下相懸,所以致觀也。謹奉牛一頭,不足追遵大小之製,形少有殊,敢不獻上。
謝鼓吹表
許以簫管之樂,榮以田遊之嬉,陛下仁重有虞,恩過周旦。濟世安宗,實在聖德。
求通親親表
臣植言:臣聞天稱其高者,以無不覆;地稱其廣者,以無不載;日月稱其明者,以無不照;江海稱其大者,以無不容。故孔子曰:“大哉,堯之為君。惟天為大,惟堯則之。”夫天德於萬物可謂弘廣矣。蓋堯之為教,先親後疏,自近及遠。其《傳》曰:“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及周文王亦崇厥化。其《詩》曰:“刑於寡妻,至於兄弟,以禦於家邦。”是以雍雍穆穆,風人詠之。昔周公吊管、蔡之不鹹,廣封懿親以藩屏王室。《傳》曰:“周之宗盟,異姓為後。”誠骨肉之恩,爽而不離,親親之義,實在敦固。未有義而後其君,仁而遺其親者也。
伏惟陛下資帝唐欽明之德,體文王翼翼之仁,惠洽椒房,恩昭九族。群臣百僚,番休遞上。執政不廢於公朝,下情得展於私室。親理之路通,慶吊之情展,誠可謂恕己治人,推惠施恩者矣。至於臣者,人道絕緒,禁固明時,臣竊自傷也。
不敢乃望交氣類,修人事,敘人倫。近且婚媾不通,兄弟永絕,吉凶之問塞,慶吊之禮廢,恩紀之違甚於路人,隔閡之異殊於胡越。今臣以一切之製,永無朝覲之望,至於注心皇極,結情紫闥,神明知之矣。然天實為之,謂之何哉。退惟諸王常有戚戚具爾之心,願陛下沛然垂詔,使諸國慶問,四節得展,以敘骨肉之歡恩,全怡怡之篤義。妃妾之家,膏沐之遺,歲得再通,齊義於貴宗,等惠於百司。
如此則古人之所歎,風雅之所詠,複存於聖世矣。
臣伏自惟省,豈無錐刀之用?及觀陛下之所拔授,若以臣為異姓。竊自料度,不後於朝士矣。若得辭遠遊,戴武弁,解朱組,佩青紱,駙馬、奉車,趣得一號,安宅京室,執鞭珥筆,出從華蓋,入侍輦轂,承答聖問,拾遺左右,乃臣丹情之至願,不離於夢想者也。遠慕《鹿鳴》君臣之宴,中詠《棠棣》匪他之誡,下思《伐木》友生之義,終懷《蓼莪》罔極之哀。每四節之會,塊然獨處。左右唯仆隸,所對唯妻子,高談無所與陳,發義無所與展,未嚐不聞樂而拊心,臨觴而歎息也。臣伏以為犬馬之誠不能動人,譬人之誠不能動天。崩城隕霜,臣初信之,以臣心況,徒虛語耳。若葵藿之傾葉,太陽雖不為之回光,然終向之者,誠也。
臣竊自比葵藿,若降天地之施,垂三光之明者,實在陛下。
臣聞文子曰:“不為福始,不為禍先。”今之否隔,反於同憂,而臣獨唱言者,竊不願於聖世使有不蒙施之物。有不蒙施之物,必有慘毒之懷。故《柏舟》有天隻之怨,《穀風》有棄予之歎。伊尹恥其君不為堯舜,孟子曰:“不以舜之所以事堯事其君者,不敬其君者也。”臣之愚蔽固非虞伊,至於欲使陛下崇光,被時雍之美,宣緝熙章明之德者,是臣慺慺之誠。竊所獨守,實懷鶴立企佇之心。敢複陳聞者,冀陛下儻發天聰而垂神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