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傑與蕭嗣業看到狄光嗣手持之物,俱都單膝跪地,接著是台上眾人,再接著是刑場上的晉陽百姓,最後是在刑台四周對峙的100邊鎮兵和100羽林府兵和台上的三人,俱都如狄仁傑與蕭嗣業二人一般,朝著監刑台方向行禮。
“臣並州大都督府長史狄仁傑,問安!”
“臣單於大都護府長史蕭嗣業,問二聖安!”
“臣都督府錄事藺仁基見過二聖!”
······
在場之人,無論官民,俱都向狄光嗣手中所持之物行禮,口中說的卻是向皇帝李治與皇後武氏問安行禮。
狄光嗣見一眾官民人等行完禮後,朗聲回道:“二聖躬安!諸位請起!”
狄光嗣從懷中掏出的是一把製作精良的“鏤牙尺”,顧名思義,原料是象牙,其身以鏤刻裝飾各種紋理,正麵刻有尺寸,背麵則是刻了八個字:二聖親臨,便宜行事!是皇帝李治與皇後武氏合書的。
狄光嗣手持“鏤牙尺”,背麵朝外,正好讓蕭嗣業瞧見了那八個字,蕭嗣業的第一感覺是不信,畢竟狄光嗣太過年輕,怎麼可能可能會是欽使?
但他又忽然想起,在長安時似乎聽人說過有一個在唐蕃賭局中大出風頭少年,難道就是眼前之人?而且那尺背麵的八個字確實就是二聖的手筆,所以由不得他不信!
蕭嗣業原本想替蕭侃拖延些時間,看是否能救他一命?可是如今的情況是,隻要對麵這小子說一句話,就等同於二聖之意!
狄光嗣一邊讓眾人起身,一邊收起“鏤牙尺”,然後說:“狄長史,蕭侃罪不容赦,立斬不待!”
“謹遵二聖鈞令!”
狄仁傑領命後,轉身走到監刑台口,大聲說:“皇帝陛下與皇後殿下念我晉陽遭受蕭侃荼毒日久,遂決定秉公處置蕭侃;
二聖有令,蕭侃罪不容赦,立斬不待!”
狄仁傑長出一口氣後,接著道:“來人!行刑!”
刑台兩個刀斧手再次得令,就將已經嚇尿了的蕭侃往受刑台上一搭,哢嚓······咚!手起刀落,蕭侃已然身首分離。
一顆幹癟,麻木的頭顱,滾啊滾,滾到了刑台之下,好巧不巧,不知從何處竄出一隻野狗,銜起就溜,來無影去無蹤,堪稱神速。
見到這一幕,晉陽百姓表示很喜聞樂見!
“好!這狗真有靈性!”
“就是不知哪裏來的?否則就能好好相謝於它了!”
有人歡喜就有人愁,蕭嗣業見自己的叔叔落得一個死不得全屍的下場,心中怎麼能好受!
“狄長史,還有這位,咱們青山不改,綠水長流,後會有期!”
後半句蕭侃是咬著牙,惡狠狠地看著狄仁傑與狄光嗣說的,如果聽得仔細,還能聽見後槽牙磨動的聲音。
他留下一番別有深意的話後,看樣子也沒有給蕭侃收屍的打算,就徑直帶著自己的100邊鎮兵揚長而去,直接夠奔雲中去了。
蕭侃死了,死得異常淒慘,在場圍觀的晉陽百姓少不得再次跪倒感謝皇帝李治與皇後武氏的聖明,順帶謝謝替他們做主的狄大人······
狄光嗣與狄仁傑又是好一番安慰,這才打發走了刑場上的百姓。
好了,危機到此,總算解除了!
狄光嗣向那個屢次襄助與他的旅帥表示了感謝,雖然旅帥連稱不敢,狄光嗣還是謝了他很多次;
然後,狄光嗣轉身對藺仁基說:“藺伯伯,勞煩替我好好安頓這一旅府兵!”
雖然狄仁傑已然告知藺仁基說,狄光嗣的癡傻之症已然在長安治愈,但藺仁基猛然見到這麼一個另類,畢竟以前那個狄光嗣見到自己隻會傻笑,短時間內還是無法接受;
所以,當狄光嗣請他幫忙時,一時竟愣在那裏,“藺伯伯,藺伯伯······”狄光嗣又喊了幾次,藺仁基方才回過神來。
“既然賢侄不嫌我位卑職小,仍以伯伯相稱,我就托回大,以賢侄相稱了!賢侄但請放心,我一定將這一旅府兵安排的妥妥貼貼的!”
藺仁基回答完狄光嗣後,又轉身對狄仁傑說:“懷英,你們一家久別重逢,又經此大難,當好好團聚團聚!”
藺仁基帶著那旅府兵離開了,不過離開之前,狄光嗣再三叮囑,不許擾民,並讓他們安心等待大隊到來,再一起編組訓練。
該走的都走了,現場隻剩下狄仁傑一家四口了,至於洪亮,狄光嗣讓他找車去了;
狄光嗣是再不想騎馬了,因為前次的一番顛簸,他發現了一個可怕的事實,就是他“暈馬”,一上馬就渾身難受,昏昏沉沉的,所以,他決定,不到萬不得以的情況下,再也不騎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