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人從未比在太空行走時顯得更為渺小或更為偉大”。約三百年前,一場肆虐整個霍普尼斯星係的恒星風暴徹底改變了我們所在的這個世界。踏入無盡星空的我們現在卻陷身囹圄。
當第一批人類踏上開普勒22b行星並建立起第一個係外行星太空殖民地。經幾個世紀的發展,開普勒22b附近的人工蟲洞穩定維持超過30年且躍遷引擎技術趨於完善的情況下,已有超過30億人殖民開普勒22b。但隨著母星人口增長速度加劇,殖民地設施發展的不完全。蓋亞聯邦將目光轉移到了沃亞星係的3027DW行星上。第一批抵達的探測器顯示這個星係甚至比太陽係還要穩定。沃亞星係是一個以一顆恒星和4顆行星以及33顆衛星以及至少20萬個小行星所構成,其中類地行星3027DW的自轉公轉也與地球如出一轍。它的周圍環繞著兩顆衛星,由三塊大陸組成。陸地站星球總麵積56%,海洋占44%。表麵溫度17℃,後來這顆圍繞著洛裏斯沃德α恒星的行星的故事開始了。
總計20萬人和1000萬受精卵加入了這場浩浩蕩蕩的遠征,旗艦為“印”級戰鬥星艦及416艘“芽”級殖民艦,350艘“眼”級護衛艦和70艘“覓”級探索艦、一搜“藍鯨”級星際拖船上搭載著數以萬計的小型水陸用載具。
探測器建立的坐標清晰且穩定,除了在經過一顆氣態行星時損失了部分艦隊以外,艦隊百分之九十的船隻都到達了這個新的家園。身兼總督、艦隊司令和“霍普尼斯”董事長的艾麗卡·托雷斯將這顆星球命名為“霍普尼斯”與自己的企業同名。無人反對。“霍普尼斯”占了地球百分之七十的軍事產業和民用機械產業,此次遠征的星艦除旗艦外都是霍普尼斯所生產。
到達霍普尼斯星後的行動分為三步,第一步由剩餘探測艦“覓”掃描全星球的植物、動物、礦物資源。拖船及殖民艦放出少量多用途載具及人員進行實地考察,選址,並建立小型聚居點。各殖民飛船進行受精卵的孕育和培養。
第二步,待定居點較為成熟後,殖民艦全部及探索艦的大部進入大氣層各個定居點,協助建立永久居住點,將艦船拆卸留下探測模塊,其餘材料建設各殖民地及城市。
第三步,旗艦及護衛艦進入大氣層,旗艦改造為總督府,所在地為首都。但任保存太空航行功能,各護衛艦執行照殖民318號條例,將武裝人員和軍事物資分散到各殖民地,統一並服從總督管轄。在太空中出生的居民全部在首都生活,年齡滿20歲後經過考核分散到各殖民地各行業。太空中剩餘探索艦發射人造衛星後測試蟲洞穩定性返回開普勒22b。
整個過程持續了70年之久,有六萬餘人在此過程中死亡或失蹤。太空中誕生的人類因基因鏈的修改更能適應霍普尼斯星的環境,反應速度與體能也強於最初的殖民者。這百萬人也成了各個殖民地的中流砥柱,他們中最優秀的一萬人成為了首都“羅裏斯沃德”的衛戍部隊。
據記載,霍普尼斯星有一道幾乎直達星球核心的裂穀,裏麵充滿著被稱為“貢”的茶綠色礦物,其易碎和不穩定的屬性導致殖民初期並無工具開采。星球上生活著迥異的獸類,水中也有小型魚類,大氣和環境和地球相似,所以也能製成食物。具有威脅性的大型捕食者幾乎被圈養另作他用。
這期間,一種植食類軟體動物引起了研究人員的注意。“它們如同狗一般大小,身體呈半透明在草原和森林中如同一攤粘液般蠕動,身體底部卻布滿了吸盤,靠攝取地表的苔蘚植物和蕨類植物為生。”這是第一批抵達星球的研究員的記錄。
“我不敢相信他們是同一種物種,若不是看到它標誌性的吸盤和半透明的身軀,短短20年間,他們進化出了骨骼,口器和眼睛的位置也發生了改變這個星球乃至地球都沒有進化這樣的迅速的物種,它們開始小規模群居,開始吃顯花植物,我希望將他們列入重點觀察對象,但卻未被批準,所有資源的側重都應在殖民地的建立上。我希望這是這個物種進化的終點,記錄完畢”。這是終端機距離第一次發現這種物種30年間的唯一記錄。
“礦物問題還待解決,我們仍然不能提取“貢”中的能量。我們的調查隊在裂穀間探索。一個隊員離奇失蹤,隊長下令我去搜索,他們繼續執行任務。他是太空居民,我不敢違抗。在一處狹窄的洞穴中,我透過手電的光亮看見了還穿著防護服的隊友。我呼喊著他的名字,他慢慢轉過來,在看到防護服裏的“東西”後,我的恐懼戰勝了我的理智。頭盔的透明玻璃後麵滿是粘液,頭盔中的腦袋是一個似人一般的半透明的器官結合體,我能清晰的看見它的大腦和眼球。它看到我後甚至緩慢向我走來。我驚恐之下拔出來手槍打爆了它的腦袋,白色的血漿到處都是。在洞穴深處,我發現那那個隊員,他身上有傷口,但已經被處理過了,我將他帶回了探索隊,在經曆這些事後,我決定放棄這份工作。記錄完畢”。殖民曆58年。
“我們征服了此地的原住民,我是克拉克上尉,他們說著我們的語言,但是並不熟練,這簡直是對人類的褻瀆。他們和人類體型相差無幾,但皮膚卻更白皙,他們什麼都吃,處理過的,未處理過的動物、植物,它們就是一群怪胎。它們如同人類手掌處長著三指,每個指尖處又有著由吸盤。它們怪異的吸盤能取出“貢”。這給了它們活下去的意義。我將它們取名為“塞歐茲”。人類完全能控製和奴役它們。通訊結束,殖民曆6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