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章 無賴當政(一)(1 / 2)

凡是大漢的子民或許都會記住大漢曆史性的一天,永元二年三月一日。明宗皇帝就東南大案一事,做出最終的任命。"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鑒於浙東一案,事關朝野,乃大漢少有之大案。故對此案負責審理之人選,需慎重。經朕觀察,廉親王文思,頗有才智,且為人謹小慎微,一定不負朕望,特命為主審欽差,此案凡是涉及到的大臣、王公貴族,隻要有確鑿證據,絕不姑息,望卿盡心盡力。欽此。""臣,接旨。"文思出列跪下接旨,然後退到一邊。"皇上聖明……"眾大臣呼道。明宗皇帝看了小順子一眼,讓他宣讀第二道聖旨。小順子接著打開第二道聖旨,朗聲宣道:"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察軍機首輔大臣蕭貴中掌管督察院,卻見事不明。致使此案發生日久,卻無人知曉,深負朕望。其不再適合擔任軍機首輔大臣一職,鑒於其過去素有功績,降一級留用。欽此。"此聖旨一讀,眾大臣一片嘩然,但誰也不好出麵說什麼,因為皇上的這個懲罰的確很輕。此案認真細琢磨起來,的確蕭貴中身為軍機首輔,又管著督察院,是脫不了其中的幹係。

"臣接旨,謝恩。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蕭貴中出列跪下接旨。但事情還沒有玩,小順子再拿出第三道聖旨,宣讀:"軍機大臣冷無為接旨…

…"冷無為暗道:娘的,總算是來了。忙出列跪升下。"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察軍機大臣冷無為,為人謙遜謹慎,處事得當。往來素有政績,且身有軍功,滿朝文武皆不如汝。朕觀察多日,覺汝甚有宰相之風,能力卓越,於先帝之時,便是倚重之大臣。先帝之明,在於用汝,朕之明則在倚靠汝。望汝不負朕望,升任汝為軍機首輔大臣,掌管一切軍機政要。欽此。"這是今天以來第三個重錘,滿朝的文武大臣,都愣在當場,不知道說什麼是好。隻有那些與楊呂兩家關係密切的文武大臣則喜言悅色,他們本來就個冷無為處的不錯,加上他們其中有不少人都是楊、呂二人生前提拔上來的,有了這一層關係,自然被認為是楊呂一派的人,在朋黨之爭,曆來處於劣勢。可冷無為這個楊家孫女婿出台掌管軍機政要,那就是一座靠山,就是以前看著八爺黨他們低腰的人,現在也開始揚眉吐氣。"臣,冷無為接旨謝恩。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臣必定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不負皇上重托。"說完磕頭。不僅滿朝文武意外,就連與皇上關係最為密切的義親王文祥也大出意料,因為此前皇上沒有和他通一點氣。

按道理就算是撤了蕭貴中的首輔軍機大臣,最有資格擔任軍機大臣的是劉本,無論在資曆上,還是和皇上的親密度上,都比冷無為要可靠的多。"皇上,[吾愛文學網]臣不同意由冷中堂軍機首輔大臣。"當說話的聲音傳出後,所有人的目光都看向說話的人,此人不是別人,正是當日敢直言問君的周謹。隻聽他出列朗聲道:"皇上,臣與冷中堂雖交往不多,但也深知其人。"說著看了一下冷無為的反應,見他絲毫沒有變色,便大著膽子繼續道:"皇上,冷中堂的確有些功勞,但臣不恥他為人。天下百官都知道,冷中堂到一個地方就刮一次地皮,弄的那些地方官員苦不堪言,而又畏懼冷中堂的權勢不敢上奏。如果讓他擔任我大漢朝的軍機首輔,臣不知道他又要刮多少次地皮。官場貪墨之風,恐怕比過去更甚。望皇上三思。"百官聽他這麼直接上奏參人,而且參的還是剛任命的軍機首輔大臣,都不由為他的膽量折服。明宗皇帝正要說話的時候,以前一直不怎麼發表意見的兵部尚書敖丙出列,朗聲道:"皇上,臣不知道周大人是怎麼知道這事的。但據臣所知,冷中堂也受了些官員們的孝敬,但隻是些土特產而已。

冷中堂和地方官員的關係一直保持的相當的好,否則的話,地方官員怎麼不上報。

難不成周大人認為我大漢朝的官員都是行賄受賄之人,沒有一個諍臣嗎。他這話不但是侮辱地方官員,也是在侮辱我大漢全部的官員。周大人也不聽聽,是你的名望高還是冷中堂的名望高。先帝臨終前,將大漢軍權全部交由中堂手裏,那是因為中堂大人是我大漢的柱石,是個忠臣良將。臣在想,如果前方將士聽到周大人是這麼看待戰功卓越的冷中堂會怎麼想,駐紮在京畿二十多萬的-大漢第一精銳-會怎麼想。臣是管理兵部的,自從冷中堂領兵以來,從來沒有私克扣一文錢的軍餉,不但不扣,而且給-天字軍團-將士的軍餉要比本身多十倍。如果冷中堂真的是喜歡銀子的話,他又怎麼能這麼做。請皇上明查,莫要寒了天下百姓、將士、官員們的心啊。"諸位大臣誰也沒有想到出來為冷無為說話的居然是敖丙,自從太子黨倒了以後,他在其中立了大功,之後與八王他們過往甚密,一向被認為是八爺的人。現在出來公然為冷無為說話,那太讓人意外了。其實他們想想也該明白,敖丙和冷無為是什麼關係,當初在南方的時候,正是他們的聯手才把十三皇爺的叛亂在未發動之時,消除掉。在打下南李疆土的時候,冷無為和敖丙共同圖謀地方官員的人選,其中由四分之一,用的是敖丙的部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