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220年,魏將轄區分為13州,州轄郡,郡轄縣。鄭州地區所在的河南郡隸屬於司州。西晉滅亡後,羯人石勒盡陷司、兗、豫三州之地,占據中原。之後200多年間,政權更迭頻繁,戰亂持續不靳。鄭州地區先後為趙、冉魏、前燕、前秦、後秦、北魏、東魏、北齊、北周轄地,地當要衝的滎陽城遭嚴重破壞,日趨凋蔽。北魏統一北方後,置北豫州,州治武牢(今滎陽市汜水鎮),並於公元493年將蒙舊縣城(今惠濟區古滎鎮)遷至大索城(今滎陽市老城)。時北豫州下轄滎陽郡、河南郡、陽城郡等郡。東魏天平元年(534年),在北豫州下置廣武、滎陽、成皋三郡,三郡共轄滎陽、成皋、京等11縣。北周滅北齊後,將北豫州改為滎州,州治成皋。這一時期,管城(今鄭州市管城區)一直隸屬於中牟縣。
隋文帝楊堅於公元581年建立隋朝,結束了長期分裂割據的局麵。開皇三年(583年),隋文帝實行州、縣二級製,並將滎州改名為鄭州,鄭州作為州一級行政區名稱,開始用指於今鄭州地區(公元549年,東魏孝靜帝將穎州改名鄭州,謂最早的鄭州,但州治在潁陰縣(今許昌市魏都區)。開皇十六年(596年),隋改鄭州為管州,州治自成皋移至管城,管城也於是年從中牟分出單獨為縣。因此開皇十六年(596年)可作為以管城為鄭州地區政治中心時期的開始。隋大業二年(606年),管州複稱鄭州。
唐武德四年(621年),李世民進兵據武牢,平王世充,將鄭州一分為二,屬都畿道,將密縣、滎陽等5縣劃歸鄭州,州治武牢。貞觀元年(627年),又廢管州及須水縣,屬縣複入鄭州。貞觀七年(633年)“自武牢移鄭州理所於管城”,此後一直到明初,鄭州治所均設於管城縣。
五代時期,鄭州轄管城、新鄭、滎陽等7縣,後梁時將陽武劃歸開封府,後晉時將中牟劃歸開封府。管城作為鄭州地區的政治中心,至唐代開元年(713-741年)以後,達到了經濟鼎盛時期。
北宋時期,公元960年,北宋朝建立,定都東京開封府,鄭州屬京畿路。皇佑五年(1038年)京畿路所轄的曹州、陳州、許州、鄭州、滑州被定為輔郡。熙寧五年(1072年),宋朝廢鄭州建製,“以管城、新鄭隸開封府,省滎陽、滎澤縣為鎮入管城”。元豐八年(1085年)又複置鄭州,下轄管城、新鄭、滎陽、滎澤、原武5縣。崇寧四年(1105年),改開封府為京畿路,並於京畿四麵置四輔郡,鄭州為西輔,此後,鄭州作為宋代四輔郡之一,處於重要的地位,“西輔”也一度成為鄭州的別稱。靖康二年(1127年),北宋滅亡,金國占據中原,鄭州所轄的新鄭縣被劃入鈞州,孟州汜水縣劃入鄭州,鄭州隸屬南京路。
元初將新鄭縣劃歸鄭州,鄭州屬汴梁路。至元二年(1265年),新鄭、密縣改屬鈞州,滎澤、原武劃歸開封府。鄭州僅領管城、滎陽、汜水、河陰4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