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係他的是另外一個編導,我看了下編導拒絕他的話語,覺得問題就出在裏麵。
“條叔,不好意思,回複您晚了。我們節目組覺得,這個節目不能很好地把您的特色展示出來,我們希望下一次能有更好的節目同您進行合作。”
確實,這位編導雖然語言上看起來很客氣,語氣也妥當,但這是赤裸裸地欺負條叔的智商。
首先,這種言辭不真誠,你我都知道“不能展示特色”隻是一個托詞,那你倒是告訴我,你選擇的那個人特色在哪裏?至少在條叔心中,那個人的粉絲沒他多,所以不如他強。
其次,“下一次和您合作”就像“改天請你吃飯”一樣,請問下一次是猴年馬月?
類似我和條叔這種常年寫文章,對信息比較敏感的人,第一個編導的拒絕方式就遠比第二個編導來得舒服,我們能從後者身上感受到更多的拒絕,至少前者在感情上似乎和我們是親近的。
用心理學來解釋,第一個編導使用的是“明確拒絕”,他說清了拒絕你的關鍵原因;第二個編導使用的是“模糊拒絕”,這樣做會因為顧慮對方麵子,而把關鍵原因省略。
唐尼(Downey)和費爾德曼(Feldman)提出過拒絕敏感的社會認知模型,所謂拒絕敏感指的是個體能準確地預期他人行為中的拒絕,以及對拒絕過度反應的一種傾向。
不得不說,不知是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的原因,當代青年在拒絕這個問題上普遍都很敏感,因為被拒絕,惱羞成怒甚至出手傷人的事件很多。
但仔細分析這類事件,我們能發現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凶手並不認為受害者“明確”拒絕了他,網絡上有很多聲音也認為受害者在吊著凶手。
心理學家吉貝克(Gembeck MJ),內斯代爾(Nesdale D)等在Journal of Adolesce(《青春期雜誌》)發表的一篇論文中,有如下結論:對拒絕敏感度高的人,如果接收到明確拒絕,他會傾向於認為自己不行;如果接受的是模糊拒絕,那他則傾向於認為拒絕他的人在蓄意傷害他,內心深處會產生攻擊對方的意願。國內學者劉燊、趙豔林也發現,拒絕敏感在大學生認知評價和情緒調節中起著重要作用。
所以,對拒絕敏感度高的人,請一定不要使用模糊拒絕,要使用明確拒絕。雖然大部分人認為模糊拒絕顯得更禮貌,但這會讓別人覺得你正在戲弄他,甚至是故意的。
對拒絕敏感度高的人有如下特點,自尊水平高、依戀程度高,最典型的是,他們在人際交往中,容易形成“自驗預言”,他們會這麼想:“她應該是不喜歡我了,你看我發給她的消息,半個小時都不回,一定是把我當備胎了,我要好好問問她,看看我們的關係出了什麼問題。果然,她說她不想討論這個問題,被我說中了吧!哈哈,看我多機智……我為什麼這麼難過?天啊,你說她為什麼要拋棄我?”
聯係他的是另外一個編導,我看了下編導拒絕他的話語,覺得問題就出在裏麵。
“條叔,不好意思,回複您晚了。我們節目組覺得,這個節目不能很好地把您的特色展示出來,我們希望下一次能有更好的節目同您進行合作。”
確實,這位編導雖然語言上看起來很客氣,語氣也妥當,但這是赤裸裸地欺負條叔的智商。
首先,這種言辭不真誠,你我都知道“不能展示特色”隻是一個托詞,那你倒是告訴我,你選擇的那個人特色在哪裏?至少在條叔心中,那個人的粉絲沒他多,所以不如他強。
其次,“下一次和您合作”就像“改天請你吃飯”一樣,請問下一次是猴年馬月?
類似我和條叔這種常年寫文章,對信息比較敏感的人,第一個編導的拒絕方式就遠比第二個編導來得舒服,我們能從後者身上感受到更多的拒絕,至少前者在感情上似乎和我們是親近的。
用心理學來解釋,第一個編導使用的是“明確拒絕”,他說清了拒絕你的關鍵原因;第二個編導使用的是“模糊拒絕”,這樣做會因為顧慮對方麵子,而把關鍵原因省略。
唐尼(Downey)和費爾德曼(Feldman)提出過拒絕敏感的社會認知模型,所謂拒絕敏感指的是個體能準確地預期他人行為中的拒絕,以及對拒絕過度反應的一種傾向。
不得不說,不知是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的原因,當代青年在拒絕這個問題上普遍都很敏感,因為被拒絕,惱羞成怒甚至出手傷人的事件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