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會計內部報告研究述評(1 / 3)

對於會計內部報告,現有研究成果所提出的認識和研究管理會計的四個特點(餘緒纓,2004),為會計內部報告的設計指明了方向。此外,雖然現有的研究對內部財務報告、內部管理報告、內部財務會計報告以及內部財務管理報告等的提法並沒有進行嚴格的概念界定,但多數研究認為內部報告應該為企業經營決策與管理控製提供支持(黃曼行,2000;朱榮恩,2001;童仰峰,2001;湯穀良、董甦,2004)。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已經有學者開始研究內部報告的理論框架和應用框架(張先治,2010)。國內外學者的研究成果對本項目研究具有一定的啟發與參考價值。

一、國外研究回顧

在國外,會計內部報告通常作為管理會計的一部分,因此要了解會計內部報告的發展史,就必須了解管理會計的發展史。事實上,英國、美國、德國、日本、法國等國家的管理會計的發展曆程各不相同,本書以英美管理會計發展曆程作為主線進行梳理。

(一)流程中的會計與內部報告(19世紀—20世紀20年代)

19世紀,基於管理目的而使用成本信息,最早出現在新英格蘭紡織行業。當時,公司向股東編報年度報告,既包括不同工廠、不同時期、不同產品、不同生產線的比較成本報告,也包括每磅和每碼布料的印染總成本和單位成本。直到19世紀30年代,人們才開始理解折舊概念。美國內戰後,巨型公司開始產生,在卡內基公司(美國鋼鐵公司的前身),各種成本報表成為最後的控製機製,不過當時對折舊和間接成本的關注仍然不夠。1911年,泰勒出版了《科學管理的原則和方法》一書,為標準成本製度的確立奠定了理論基礎。

這一階段,盡管“會計內部報告”這一術語尚未出現,但成本會計已經開始為管理者提供重要的信息,強調配比原則的使用,關注組織的運營成本和效率。可以認為,成本報表是內部報告的啟蒙形式,目標是服務於基於成本管理的短期經營決策。

(二)追求效益的管理會計與內部報告(20世紀20年代—20世紀50年代)

20世紀20年代,美國的預算管理從政府部門傳到企業,在經過彈性預算改良後,與標準成本法逐步整合,成為管理層最有效的成本控製工具。這一階段,很多重要的管理會計著作問世。1929年,海耶斯《供經理控製用的會計》一書提出,管理會計的核心應當是標準、科學和係統的記錄,管理會計應提供與企業決策有關的信息。20世紀30年代,邊際成本法作為內部決策的有效方法已經廣為接受。20世紀40年代出現了很多關於標準成本法和差異分析的文章。20世紀50—60年代誕生了通過標準成本強調成本控製的責任會計。1950年瓦特的《管理會計》一書開創性地提出了成本分配方法的各種新理論,強調了一個重要觀念——報給經理人的各種報告的及時性比會計數據的絕對準確性更為重要。1952年希金斯的《責任會計》一書強調設立內部報告製度,認為責任會計是根據成本管理目標而設立的,在日益擴大的企業中,分權管理是責任會計這種內部報告係統得以實施的可靠的製度保障。

對於會計內部報告,現有研究成果所提出的認識和研究管理會計的四個特點(餘緒纓,2004),為會計內部報告的設計指明了方向。此外,雖然現有的研究對內部財務報告、內部管理報告、內部財務會計報告以及內部財務管理報告等的提法並沒有進行嚴格的概念界定,但多數研究認為內部報告應該為企業經營決策與管理控製提供支持(黃曼行,2000;朱榮恩,2001;童仰峰,2001;湯穀良、董甦,2004)。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已經有學者開始研究內部報告的理論框架和應用框架(張先治,2010)。國內外學者的研究成果對本項目研究具有一定的啟發與參考價值。

一、國外研究回顧

在國外,會計內部報告通常作為管理會計的一部分,因此要了解會計內部報告的發展史,就必須了解管理會計的發展史。事實上,英國、美國、德國、日本、法國等國家的管理會計的發展曆程各不相同,本書以英美管理會計發展曆程作為主線進行梳理。

(一)流程中的會計與內部報告(19世紀—20世紀20年代)

19世紀,基於管理目的而使用成本信息,最早出現在新英格蘭紡織行業。當時,公司向股東編報年度報告,既包括不同工廠、不同時期、不同產品、不同生產線的比較成本報告,也包括每磅和每碼布料的印染總成本和單位成本。直到19世紀30年代,人們才開始理解折舊概念。美國內戰後,巨型公司開始產生,在卡內基公司(美國鋼鐵公司的前身),各種成本報表成為最後的控製機製,不過當時對折舊和間接成本的關注仍然不夠。1911年,泰勒出版了《科學管理的原則和方法》一書,為標準成本製度的確立奠定了理論基礎。

這一階段,盡管“會計內部報告”這一術語尚未出現,但成本會計已經開始為管理者提供重要的信息,強調配比原則的使用,關注組織的運營成本和效率。可以認為,成本報表是內部報告的啟蒙形式,目標是服務於基於成本管理的短期經營決策。

(二)追求效益的管理會計與內部報告(20世紀20年代—20世紀50年代)

20世紀20年代,美國的預算管理從政府部門傳到企業,在經過彈性預算改良後,與標準成本法逐步整合,成為管理層最有效的成本控製工具。這一階段,很多重要的管理會計著作問世。1929年,海耶斯《供經理控製用的會計》一書提出,管理會計的核心應當是標準、科學和係統的記錄,管理會計應提供與企業決策有關的信息。20世紀30年代,邊際成本法作為內部決策的有效方法已經廣為接受。20世紀40年代出現了很多關於標準成本法和差異分析的文章。20世紀50—60年代誕生了通過標準成本強調成本控製的責任會計。1950年瓦特的《管理會計》一書開創性地提出了成本分配方法的各種新理論,強調了一個重要觀念——報給經理人的各種報告的及時性比會計數據的絕對準確性更為重要。1952年希金斯的《責任會計》一書強調設立內部報告製度,認為責任會計是根據成本管理目標而設立的,在日益擴大的企業中,分權管理是責任會計這種內部報告係統得以實施的可靠的製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