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回 開經重講 得解證盟(1 / 3)

原來這洪福寺住持叫做不空,就是生有和尚徒弟,知道師父懷恨大顛抑鬱而死,今見大顛求了解來,朝廷恩禮,心下嫉妒。因穆宗命他請解收貯,就乘間獻讒道:“昔年先帝差大顛到西天求解,原為要解真經,但思真經既講錯,為我佛封了,我佛又安肯將真解流傳?若說此解的係傳來,真經既封而不講,要此真解何用?此中恐有奸人偽造,伏乞陛下查究。”穆宗聽了,便沉吟不語,眼看唐半偈。唐半偈奏道:“陛下不必沉吟,此事臣僧曾啟請如來,已蒙如來金旨,敕臣僧揭去封皮,開經重講。”穆宗聽了,便回嗔作喜道:“果有此事麼?”唐半偈道:“臣僧焉敢假佛誑君?”穆宗道:“顛師既奉佛旨,不知幾時可以開經?”唐半偈道:“開經日期,當聽聖恩選擇,臣僧焉敢擅主!但開經之日須令各寺仍置一台,以使好揭封皮。”穆宗大喜道:“既是如此,天下望講經久矣!不可再遲。”即命欽天盟選擇了二月初八日上吉之期,仍命各寺置講經台,以便好開。不空聽見說開經,便不敢再奏,即承旨將真解情到寺中暫貯。穆宗打發完了,方降旨顛師師徒四人著光祿寺賜齋,候開經日另加升賞。

唐半偈吃了齋,謝恩辭出,依舊回到半偈庵來。懶雲和尚迎著,敘說前情,不勝歡喜,閑話中說到封經不講,便教邪魔也掃除了一半。懶雲道:“老師不知,一向經雖不講,至長慶三年,忽來了一個胡僧,生得渾身墨黑,自稱為烏漆禪師。知道封了經講不得,就另立一個教叫做宗門,與人談佛,隻吐一言半語,要人參對。有人參對了,投著機便以為是,合不著意便以為非。今日東三,明日西四,糊糊塗塗,到底不知參對了些什麼!爭奈東土的愚夫愚婦偏喜在他烏漆桶子裏討生活,他宗門一教又沸沸揚揚興於天下。”唐半偈聽了,又蹙著雙眉道:“何東土之不幸也!”便問:“這個烏漆禪師如今住在哪裏?待我去與他辨明大道,免他遺害。”懶雲道:“他住無定處,大半在貴官長者之家,哪裏去尋?”唐半偈道:“縱尋不著,也可表我正道之心。”懶雲道:“這也說得是。”次日,便向各寺各院去尋訪。原來那烏漆禪師已知唐半偈是個正人,不敢相見,故意東西遁去。唐半偈尋了數日不見,就將如來賜的木棒交付與懶雲,叫他留鎮在半偈庵中,倘宗教盛行,流入野狐,可將此木棒鎮之。又聞得韓昌黎已升了侍郎,因王庭湊圍了深州,奉旨解圍,已不在京了。

倏忽之間,已是二月初八日開經之期,那不空和尚見唐半偈許了開經,心下終有些疑惑,暗暗與心腹商議道:“經封久矣,粘做一團,他一個凡僧怎能揭開?莫非是唐半偈的詐言?”心腹道:“若是詐言,到臨期揭不開,定然要走。我們須多埋伏些人,留心防範,待他走時捉住了,以正其誑君之罪,便可與老師父報仇。”不空大喜。到了二月初八這日,已在大殿前搭起一座十餘丈的高台,將揭不開的經文並求來的真解,盡皆供在上麵;又傳城裏城外各寺院,俱是如此。當日長安城中已傳遍洪福寺奉佛旨開經,都鬧轟轟來看,真是人山人海。

原來這洪福寺住持叫做不空,就是生有和尚徒弟,知道師父懷恨大顛抑鬱而死,今見大顛求了解來,朝廷恩禮,心下嫉妒。因穆宗命他請解收貯,就乘間獻讒道:“昔年先帝差大顛到西天求解,原為要解真經,但思真經既講錯,為我佛封了,我佛又安肯將真解流傳?若說此解的係傳來,真經既封而不講,要此真解何用?此中恐有奸人偽造,伏乞陛下查究。”穆宗聽了,便沉吟不語,眼看唐半偈。唐半偈奏道:“陛下不必沉吟,此事臣僧曾啟請如來,已蒙如來金旨,敕臣僧揭去封皮,開經重講。”穆宗聽了,便回嗔作喜道:“果有此事麼?”唐半偈道:“臣僧焉敢假佛誑君?”穆宗道:“顛師既奉佛旨,不知幾時可以開經?”唐半偈道:“開經日期,當聽聖恩選擇,臣僧焉敢擅主!但開經之日須令各寺仍置一台,以使好揭封皮。”穆宗大喜道:“既是如此,天下望講經久矣!不可再遲。”即命欽天盟選擇了二月初八日上吉之期,仍命各寺置講經台,以便好開。不空聽見說開經,便不敢再奏,即承旨將真解情到寺中暫貯。穆宗打發完了,方降旨顛師師徒四人著光祿寺賜齋,候開經日另加升賞。

唐半偈吃了齋,謝恩辭出,依舊回到半偈庵來。懶雲和尚迎著,敘說前情,不勝歡喜,閑話中說到封經不講,便教邪魔也掃除了一半。懶雲道:“老師不知,一向經雖不講,至長慶三年,忽來了一個胡僧,生得渾身墨黑,自稱為烏漆禪師。知道封了經講不得,就另立一個教叫做宗門,與人談佛,隻吐一言半語,要人參對。有人參對了,投著機便以為是,合不著意便以為非。今日東三,明日西四,糊糊塗塗,到底不知參對了些什麼!爭奈東土的愚夫愚婦偏喜在他烏漆桶子裏討生活,他宗門一教又沸沸揚揚興於天下。”唐半偈聽了,又蹙著雙眉道:“何東土之不幸也!”便問:“這個烏漆禪師如今住在哪裏?待我去與他辨明大道,免他遺害。”懶雲道:“他住無定處,大半在貴官長者之家,哪裏去尋?”唐半偈道:“縱尋不著,也可表我正道之心。”懶雲道:“這也說得是。”次日,便向各寺各院去尋訪。原來那烏漆禪師已知唐半偈是個正人,不敢相見,故意東西遁去。唐半偈尋了數日不見,就將如來賜的木棒交付與懶雲,叫他留鎮在半偈庵中,倘宗教盛行,流入野狐,可將此木棒鎮之。又聞得韓昌黎已升了侍郎,因王庭湊圍了深州,奉旨解圍,已不在京了。

倏忽之間,已是二月初八日開經之期,那不空和尚見唐半偈許了開經,心下終有些疑惑,暗暗與心腹商議道:“經封久矣,粘做一團,他一個凡僧怎能揭開?莫非是唐半偈的詐言?”心腹道:“若是詐言,到臨期揭不開,定然要走。我們須多埋伏些人,留心防範,待他走時捉住了,以正其誑君之罪,便可與老師父報仇。”不空大喜。到了二月初八這日,已在大殿前搭起一座十餘丈的高台,將揭不開的經文並求來的真解,盡皆供在上麵;又傳城裏城外各寺院,俱是如此。當日長安城中已傳遍洪福寺奉佛旨開經,都鬧轟轟來看,真是人山人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