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4年,納蘭正準備學士學位考試時,他的家庭遭遇巨大變故:父親遽然過世。維希瓦納特生前是個慷慨好施之人,沒有多少積蓄,整個家庭立時陷入了沉重的債務和困頓。在極度貧窮與疲勞裏,有很長一段時間納蘭陷入迷惘與背離之中。幸有羅摩克裏希那無邊的慈愛幫助他度過黑暗歲月。但這段歲月使他的心與苦難的人開始靠近。他的靈性意識層次迅速提高,開始信奉聖母卡利,並出現狂喜狀態。

1885年,羅摩克裏希那首次顯現出喉部疾病的病痛,後來診斷為癌症。他違反醫生的忠告,繼續給靈性尋道者們以指導。這使得其病情加劇。後搬到了加爾各答北邊市郊的科西波爾路90號的花園之屋,納蘭和其它年輕門徒們承擔起了照顧他的責任。在這段生活裏,12個未婚弟子也一起住進來照顧尊師,形成寺院的雛形。

1886年,3月的最後一個星期,納蘭進入最高的禪定境界Nirvikalpa Samadhi。首次訪問佛陀的聖地菩提伽耶。8月16日,羅摩克裏希那留下了對弟子的各種期許與祝福後圓寂(Mahasamadhi)。年末,納蘭把已經散去的師門兄弟召集起來,一起租屋修行。

1887年,1月份,與這些師兄弟一起舉行出家儀式(viraja homa),正式宣布出家為僧,並做羅摩克裏希那福音的使徒。每一個人都擁有了各自的法號。

1888-1892年,他開始隱姓埋名在印度各處雲遊並朝聖。在這段歲月中,他廣泛接觸印度各個階層,他們接受他的教導。從這個時候,稱他僧侶頭銜“斯瓦米”(swami),或者更有感情與敬意的名稱“斯瓦米吉”(swamiji)。他極為關切印度底層的貧窮與弱者。會見梵文學者P.米特拉。在哈特拉斯接受火車站長S.笈多為第一個弟子。在印度最南端,他遇見了大君Bhaskra Setupati,Ramnad,後來成為他最忠誠的弟子之一。1891年7月,在中印度,第一次說及自己準備前往芝加哥參加宗教會議。後受到當地大君的鼓勵與讚助。

1893年5月31日,已經定名為“辨喜”的納蘭乘船前往美國。途中經過香港與日本,並在南中國呆過三天,留給他較深的印象。9月11日出席宗教會議,他的發言獲得巨大的成功。此後展開了在西方多年的傳道生涯。

1894年5月7-16日在波士頓和附近的坎布裏奇(哈佛大學所在地)作了六次演講。在當地報紙上引起反響。11月在紐約組織吠檀多社團。

1895年,1月,辨喜住在紐約市西33街54號,從2月開始,這裏成了他在美國傳播印度宗教與哲學的教室,講課持續到6月初,大獲成功,期間也被各種社團邀請講座,如在紐約麥迪遜64號大道講過“宗教的科學”與“瑜伽的理性”。可惜這些春季的講課資料未曾整理而散佚。在這其中,他過度勞累,身心俱疲。6月7日他受友人李克特邀請到他的位於新漢普郡的漁塢休假,在湖邊進入深度三摩地。6月18日美國學生提供千島公園的一座別墅。在此他向眾人顯示出驚人的靈性力量,他閎博無際的學識也讓眾人驚歎。這些話語被弟子記下,即《千島語錄》。8月中旬,開始預感生命即將結束的征兆。第一次去歐洲。

1884年,納蘭正準備學士學位考試時,他的家庭遭遇巨大變故:父親遽然過世。維希瓦納特生前是個慷慨好施之人,沒有多少積蓄,整個家庭立時陷入了沉重的債務和困頓。在極度貧窮與疲勞裏,有很長一段時間納蘭陷入迷惘與背離之中。幸有羅摩克裏希那無邊的慈愛幫助他度過黑暗歲月。但這段歲月使他的心與苦難的人開始靠近。他的靈性意識層次迅速提高,開始信奉聖母卡利,並出現狂喜狀態。

1885年,羅摩克裏希那首次顯現出喉部疾病的病痛,後來診斷為癌症。他違反醫生的忠告,繼續給靈性尋道者們以指導。這使得其病情加劇。後搬到了加爾各答北邊市郊的科西波爾路90號的花園之屋,納蘭和其它年輕門徒們承擔起了照顧他的責任。在這段生活裏,12個未婚弟子也一起住進來照顧尊師,形成寺院的雛形。

1886年,3月的最後一個星期,納蘭進入最高的禪定境界Nirvikalpa Samadhi。首次訪問佛陀的聖地菩提伽耶。8月16日,羅摩克裏希那留下了對弟子的各種期許與祝福後圓寂(Mahasamadhi)。年末,納蘭把已經散去的師門兄弟召集起來,一起租屋修行。

1887年,1月份,與這些師兄弟一起舉行出家儀式(viraja homa),正式宣布出家為僧,並做羅摩克裏希那福音的使徒。每一個人都擁有了各自的法號。

1888-1892年,他開始隱姓埋名在印度各處雲遊並朝聖。在這段歲月中,他廣泛接觸印度各個階層,他們接受他的教導。從這個時候,稱他僧侶頭銜“斯瓦米”(swami),或者更有感情與敬意的名稱“斯瓦米吉”(swamiji)。他極為關切印度底層的貧窮與弱者。會見梵文學者P.米特拉。在哈特拉斯接受火車站長S.笈多為第一個弟子。在印度最南端,他遇見了大君Bhaskra Setupati,Ramnad,後來成為他最忠誠的弟子之一。1891年7月,在中印度,第一次說及自己準備前往芝加哥參加宗教會議。後受到當地大君的鼓勵與讚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