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某種意義上,我們這個時代是大眾傳媒的時代。報刊圖書、廣播音像、網絡信息、電視電影和鋪天蓋地的廣告無例外地滲透到每個人的生活中。人們幾乎隻憑感覺、無須思想就可以輕輕鬆鬆地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因為大眾傳媒會指導人們如何去投資、經營、消費、休閑、娛樂,甚至會指導人們如何去學習、工作、戀愛、成家、保健等。總之,在市場經濟的背景下,當代人的感覺突然變得敏銳了,他們能夠鑒別出不同品牌的煙、酒、香水之間的極細微的差異;但與此同時,他們的思想卻變得空前的膚淺了,以致我們竟看不出成年人的文化讀本與兒童的文化讀本之間究竟存在著什麼樣的差別。
思想的缺位導致了生活世界的畸變。於是,現象取代了本質,模仿取代了創造,矯情取代了質樸,恭維取代了批評。可是,人們仍然滿足於在浴缸中戲水,在杯子裏觀察風暴,在攝影棚中欣賞雷電,在藝術贗品上鍛煉鑒賞力,在武俠小說中學習曆史,在影視作品中品味人生。最具諷刺意義的是,居然還有人稱我們這個時代是“思考的時代”。多麼近視的遠見!多麼無知的驕傲!如果人生可以被還原為單純的感覺,那麼人類和其他動物之間又有什麼區別呢?如果無思想的生活是最美好的生活,那麼人類的大腦又有什麼用處呢?
記得法國哲學家帕斯卡爾(Blai Pascal)曾經說過,“人是會思想的蘆葦”。按照他的看法,在浩渺無垠的宇宙中,人是非常渺小的,但人卻可以把整個宇宙納入自己的思想中。思想才是人類真正的驕傲。事實上,離開了思想,連感覺本身也會顯得膚淺。誰都不會懷疑,隻有被理解了的東西,才能更深刻地被感受。所以,在這個思想缺位的時代,沒有什麼事情比召喚思想的歸來更為重要了;而思想既不在遠處,也不在高處,它就在日常生活中。它會隨時從人們不屑一顧的生活細節中噴發出來,使人們感受到它的神奇的力量。
限於題旨,本書的內容,並不涉及法國哲學家利奧塔所謂“宏大敘事”,而隻關涉到對日常生活中的瑣事和觀念的反思。然而,莊子早就告訴我們:“厲與西施,道通為一。”借助於對隱藏在日常生活深處的思想的激發和召喚,我們的目的也正是領悟“道”之深義,從而進入更高的精神境界中去。
毋庸諱言,寫作是極其艱辛的勞動,但唯其艱辛,作者在收獲時才會經驗到更多的喜悅。誠如古代史學家塔西陀(Tacitus)所說的:“當你能夠感覺你願意感覺的東西,能夠說出你所感覺到的東西的時候,這是非常幸福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