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回 六美共歸金馬客 眾賢同隱苧蘿山(1 / 3)

夫婦齊眉吟郢雪,小星攜子賦陽春。

千秋想象誰能及,絕代風流孰與倫。

天上也應無此樂,蔣生端自有良因。

蔣青岩本來無意功名,不得已中了狀元,於今受著這般快樂,一發把功名二字看作糟醨;且見自觀和尚的遺訓,教他勿忘初誌,也是不要他做官的意思,因此決意不讓,終日除了閨中之樂,便與華刺史、張澄江、顧躍仙三人究論古今,或尋幽覽勝,悅如世外神仙。張、顧二人也覺功名無味,便和蔣青岩訂了同隱之盟。

一日,庭前臘梅盛開,華刺史備了酒席,約三個女婿同賞,正飲酒間,門上人來傳道:“門外有一個老翁,道他從京中來訪老爺和三位姑老爺。”蔣青岩道:“這一定是李半仙來了。”華刺史和張澄江、顧躍仙一齊都道:“料必是他。”翁婿四人連忙起身,迎將出來,果然是李半仙,後麵跟了兩個黃發村童,挑了兩擔行李,絕不似當日在京中的氣象。華刺史翁婿四人,相見大喜,一齊攜手進廳,又敘了一回間闊,然後分付院子將李半仙的行李送到園中大士堂安置,從新換了酒席,替李半仙接風。飲酒中間,華刺史問道:“那楊老兒怎肯放先生遠來?”李半仙道:“老拙與楊公雖是前緣,亦有定數,於今緣數將盡,老拙一辭再辭,他也就見允。若待緣數已盡之後,令他辭我,便見慚愧了。”華刺史聽了李半仙這段話,著實敬服。又問及京中近事,李半仙道:“近事一發難問了,那老一輩的文武雖還有幾個,卻都是過時的人了;楊公雖在朝,卻又老邁顛倒;其餘新得誌的那一班文武,都是怕死愛財的;至於那些失節的前朝舊紳,一發無恥喪心。且東宮相貌凶淫,將來定非守成之主.這隋家的天下,恐未必久長。”蔣青岩歎道:“得之易,失之亦易,自古皆然,隻可恨我們一時失腳,墜入汙泥之中,悔無及矣。”主客五人說了一回,又飲了一回,直到二鼓、李半仙不勝酒力,華刺史叫院子打燈籠,同三個女婿親送李半仙到大士堂內去。這大士堂是華刺史夫婦求子之所,堂內供的是白衣大士,堂在園左角,絕不用一毫壁畫粉飾,甚是潔淨幽雅。他翁婿四人直候李半仙睡了,又派四個院子在此輪班上宿服事。然後回到廳上。和三個女婿商議道:“半仙到此,老夫心下甚喜,要替他蓋一個茅庵,使他快心終老,以報其德。

我想這山中人跡罕到,比靜室還幽僻些,不若竟將那大土堂分作一邊,另開一門,讓他靜養,一切薪水動用都在我家內供應,料也不讓尋常庵院,三位賢婿以為何如?”蔣青岩等三人道:“此事甚妙,待小婿明日將嶽父此意對他說,看他肯否。”當夜不提。

次早,華刺史梳洗完畢,同三個女婿齊齊來望李半仙。說話之間,蔣青岩即將華刺史之意述與李半仙知道,李半仙甚喜,道:“此處最妙,老拙曾有一個夢境,與此處無異,極當領受,便恐攪擾不便。”華刺史道;“恩兄說那裏話,當日老夫在京中,若非恩兄相救,此處今日不知已屬何人。比皆恩兄所賜,何必多心,老夫正要借此領教。”說罷,即分付院子叫匠人將大士堂砌隔一邊,另開一門向西。不數日完成,華刺史題扁在門上,曰:“報德隱居”。從此,華刺史終日與李半仙講究內養的工夫,後來連華夫人都拜李半仙為師。果然李半仙的內養傳自異人,真能延年卻病。蔣青岩和張澄江、顧躍仙一人常時得他指示氣色,事事俱險。李半仙道:“蔣青岩相中有五子,張澄江有兩子兩女,顧躍仙有三子。三位之內,蔣青岩先應驗了,柔玉小姐、秋蟾小姐、碧煙各生一子,到是韓香生兩子,五子之中,到是韓香的居長。掌珠、步蓮二位小姐,後來的兒女都各如其數。蔣青岩、張澄江、顧躍仙三人,愈服李半仙相法之神。一日,蔣青岩和華刺史同過大士堂,與半仙閑坐,談及修養工夫,蔣青岩也甚在過中,與李半仙多相契合。李半仙驚道:“先生幼讀儒書,這節事何以得知?”蔣青岩笑道:“先生差矣,從來真正學者,三教九流、諸子百家,何書不讀,何事不講?學生雖不及古人,然世間一切所有之書,未讀者亦少。”李半仙道:“先生真天人也,使遇漢文之主,又當在賈生之上矣。”華刺史聽蔣青岩說及讀書,因問道:“老夫向日見令先尊藏書最多,於今想都在湖上,何不著人取來,待老夫閑時看看。”蔣青岩道:“果然先君藏書頗多,變亂以來,獨此幸未遭兵火之厄。小婿一向也有此意,明早即遣人去載來。

夫婦齊眉吟郢雪,小星攜子賦陽春。

千秋想象誰能及,絕代風流孰與倫。

天上也應無此樂,蔣生端自有良因。

蔣青岩本來無意功名,不得已中了狀元,於今受著這般快樂,一發把功名二字看作糟醨;且見自觀和尚的遺訓,教他勿忘初誌,也是不要他做官的意思,因此決意不讓,終日除了閨中之樂,便與華刺史、張澄江、顧躍仙三人究論古今,或尋幽覽勝,悅如世外神仙。張、顧二人也覺功名無味,便和蔣青岩訂了同隱之盟。

一日,庭前臘梅盛開,華刺史備了酒席,約三個女婿同賞,正飲酒間,門上人來傳道:“門外有一個老翁,道他從京中來訪老爺和三位姑老爺。”蔣青岩道:“這一定是李半仙來了。”華刺史和張澄江、顧躍仙一齊都道:“料必是他。”翁婿四人連忙起身,迎將出來,果然是李半仙,後麵跟了兩個黃發村童,挑了兩擔行李,絕不似當日在京中的氣象。華刺史翁婿四人,相見大喜,一齊攜手進廳,又敘了一回間闊,然後分付院子將李半仙的行李送到園中大士堂安置,從新換了酒席,替李半仙接風。飲酒中間,華刺史問道:“那楊老兒怎肯放先生遠來?”李半仙道:“老拙與楊公雖是前緣,亦有定數,於今緣數將盡,老拙一辭再辭,他也就見允。若待緣數已盡之後,令他辭我,便見慚愧了。”華刺史聽了李半仙這段話,著實敬服。又問及京中近事,李半仙道:“近事一發難問了,那老一輩的文武雖還有幾個,卻都是過時的人了;楊公雖在朝,卻又老邁顛倒;其餘新得誌的那一班文武,都是怕死愛財的;至於那些失節的前朝舊紳,一發無恥喪心。且東宮相貌凶淫,將來定非守成之主.這隋家的天下,恐未必久長。”蔣青岩歎道:“得之易,失之亦易,自古皆然,隻可恨我們一時失腳,墜入汙泥之中,悔無及矣。”主客五人說了一回,又飲了一回,直到二鼓、李半仙不勝酒力,華刺史叫院子打燈籠,同三個女婿親送李半仙到大士堂內去。這大士堂是華刺史夫婦求子之所,堂內供的是白衣大士,堂在園左角,絕不用一毫壁畫粉飾,甚是潔淨幽雅。他翁婿四人直候李半仙睡了,又派四個院子在此輪班上宿服事。然後回到廳上。和三個女婿商議道:“半仙到此,老夫心下甚喜,要替他蓋一個茅庵,使他快心終老,以報其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