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醜自稱的事物,原來一直都很美好(1 / 2)

我不發一言,等他們滾蛋,然後繼續盯著電腦屏幕看,等著反饋,等著他們吐槽:為什麼平安夜吃醜橘不吃蘋果?

可突然間,十幾二十條消息全部複製、粘貼過來,全部都是同樣的一句話:醜叔,吃了你的醜橘,我突然明白了一個道理——叫“醜”的事物,原來一直很美好。

叫“醜”的事物,原來一直很美好,一行字齊刷刷地排開。

沒過幾秒,又是意料之中的一句話:醜叔還能再給一個醜橘嗎?太甜了你知道不?

一顆心就這樣被興奮粉碎得稀巴爛,仿佛打字的聲音都十分高傲:“哼,平安夜,吃蘋果去吧!”

“難道不覺得,平安夜吃全部包裝一樣的蘋果,是一件特別low的一件事嗎?”唰唰唰,一人帶隊,十幾條消息繼續刷屏而下。

此刻我的內心,除了分享的那種喜悅,還有自己用行動影響了別人的快感以及“醜的外表內心卻很美好”這種認同感。

是啊,我叫這個名字這麼多年,當初稀裏糊塗自嘲導致的惡果,這些年來一直成為無數人的疑問——你為什麼叫老醜啊?

當略有影響力,這種稱呼甚至成為別人和自己的一種負擔:“我喊你醜哥是不是不太好?你長得也不是很醜啊”“叫你老帥吧,或者叫不醜哥?”“勸你改筆名算啦,這樣說不定會大火呢”……

是啊,誰會自戀到把自己的照片印在名片上?誰會在文章的末尾補充備注一句“作者其實長得不算太醜”呢?

不會。

當你的名字讓人聯想不到美好的事物,這種稱呼仿佛設置了門檻,讓人提不起興趣。

老實說這些年,沒有你們這群人對我的支持,沒有你們對我個人以及文章的認可,我幾乎快要毀在這個名字上了。

大約三四年前吧,我得了一個某省微博十大名人的獎項。

文人相輕是常事,可頒獎典禮以後,和台下的嘉賓坐在一起的時候,他們竟真的抓住我的名字不放。

當問到我為什麼叫老醜,當譏諷我叫老醜會不會真的變醜,當談起為什麼自己要毀掉自己等問題的時候,我竟真的麵紅耳赤,甚至想拔腿就跑。

現在的我,當然是身經百戰,無論怎樣問起都可以從容麵對,但我仍舊心有餘悸,甚至害怕被提起。

直到今天,當他們說出這句話的時候,我才略有安慰,原來一些事物,雖然沒有一個好聽的名字,沒有什麼華麗的外表,但一樣可以很美好,一樣可以給人帶來滿足,讓人感受溫暖、安心、甜美。

比如醜橘,比如老醜。

忙活完工作,碼完書稿,又是一個午夜12點,發現我發醜橘的那條朋友圈,已經有了幾百條評論和點讚。

知道我微信的幾個死忠粉,把粉絲群裏的截圖單獨發過來給我,有的問我地址,有的吃醋問是誰送我的他們也要送,滿滿的感動。

其實下班以前,我就知道這醜橘是誰送的了:一個要好的朋友。

我不發一言,等他們滾蛋,然後繼續盯著電腦屏幕看,等著反饋,等著他們吐槽:為什麼平安夜吃醜橘不吃蘋果?

可突然間,十幾二十條消息全部複製、粘貼過來,全部都是同樣的一句話:醜叔,吃了你的醜橘,我突然明白了一個道理——叫“醜”的事物,原來一直很美好。

叫“醜”的事物,原來一直很美好,一行字齊刷刷地排開。

沒過幾秒,又是意料之中的一句話:醜叔還能再給一個醜橘嗎?太甜了你知道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