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奧斯曼帝國暫時性的在東海岸放棄軍力部署,大明和歐洲列國的想法各不相同。此時的好望角仍處於荷蘭人控製之下,尼德蘭政府樂見奧斯曼帝國繼續封鎖東西方的陸上貿易通道。法蘭西與土耳其人保持著功利至上的外交關係,其商人可以自由出入奧斯曼帝國的勢力範圍。
相比之下英格蘭人就顯得比較矛盾,他們急欲想趕在明朝之前獨吞印度,又想占領開普殖民地,這引起了其他國家的反感。
最後是明朝的態度,朱由校知道奧斯曼帝國仍處於強盛期,應當利用他們對維也納的垂涎來牽製歐洲,所以他一方麵讓西域都護府暗中與伊斯坦布爾保持軍事聯係,幫助他們訓練新兵,賺錢巨額的軍火利潤;另一方麵唆使鄭芝龍率領波斯雇傭軍在紅海一帶襲擊奧斯曼帝國的船隻,徹底將印度洋納入大明水師的地盤。
朱由校的這些策略完全是取經於大英帝國的地緣政治,致使克倫威爾總有些既生瑜何生亮的感慨,可惜他一直被軟禁在京師,對於明朝的活動隻能是望洋興歎。不過在小冰河氣候的影響下,明朝麵臨的內部矛盾要遠遠大於外部壓力,所以在很多國際問題上都要拉著英格蘭,這也使得兩國關係表麵上看起來非常親密。另外日本境內也是旱澇交替,土地近乎絕產,各藩國為了生存下去連年混戰,在天災人禍的影響下民不聊生,人口銳減,德川家光和織田信衡趁機兼並周邊小國,這引起了日本總督侯峒曾的警惕,與總兵熊文燦商議後親自前往京師麵聖。
對於日本境內發生的變化,朱由校並未感到驚訝,嚴格來說落日行動還沒有結束,經過多年的經營日本已經完全四分五裂,而德川家光和織田信衡的擴張正好給了明朝一個出兵的理由。
這些年朱由校為了穩固東瀛宣慰司的地位,一直命海軍在瀨戶內海遊弋,禁止片板下海,阻斷日本的海軍發展,進而控製島內的軍火貿易,收買、暗殺各類工匠,使得日本的生產力出現大幅倒退。為了完全摧毀日本的經濟,朝廷命恭親王朱由檢每年從占城、暹羅、爪哇等地購買稻米,然後低價賣到日本,各地大名發現進口糧食要比自己生產劃算,更加無心組織老百姓興修水利,開墾荒地,久而久之農業也出現了荒廢的情況。
從戰略上講,完全掌控了某國的糧食意味著隨時可以讓其出現動蕩,甚至是滅亡。朱由校見德川家光和織田信衡等藩國大名不斷在試探明朝的底線,心知真是“天欲其亡必令其狂”,狹隘的島國思想一直讓倭奴不知天高地厚,想想甲午戰爭、十四年的抗戰,幾千萬無辜的百姓的生命,近百年的積貧積弱,時至今日其****還在大行其道,從未對侵華做出過反思。朱由校決定暫時性的放棄與歐洲列強在印度的爭奪,集中優勢兵力蕩平日本本土,將島上的所有居民從西伯利亞遷徙到裏海和黑海之間,扶持他們在那裏建立新的國家,作為黃種人在歐洲的橋頭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