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從“預言成真的效應”(Self-fulfillingprophecy,下一章將會詳細說明)來看,每個人的行為確實都會傾向於與他的自我觀感一致,也就是說,你自認是什麼樣的人,就會有什麼樣的行動。比如當你說“我就是沒辦法麵對孩子失敗”時,你就展現了你自我觀感的某一麵,你會因為害怕兒女失敗,而強力主導或控製孩子的表現。而當你自認是個不快樂且討厭自己的父母親時,你也會將這樣的負麵觀感與心情投射在兒女身上,對他們嫌棄不滿且處處挑剔。畢竟,一個厭惡自己父母的人,如何能教出一個愛自己的孩子呢?
父母的自我觀感深刻地影響著他們的教育方法,以及與兒女互動中的言行表現和溝通態度,最後培養出天壤之別的孩子。我們常隻直接看到孩子間的差異,卻忽視了真正產生差異的背後原因,其實是來自這些父母在“自我”本質上的差異。因此,父母們請不要忽略了,在教育兒女前,先弄清楚“我是誰?”隻有正確地掌握你的自我觀感,並能不斷改善與提升,才是改變問題孩子的第一步。
父母的“自我觀感”為何會影響親子關係與溝通質量?
一個人如何看待自己與自身的溝通行為有絕對的關聯。隻有當你能夠了解“自己是誰”,同時也能掌握別人如何看待你——也就是“你眼中的自己”和“他人眼中的你”具有高度一致性時,你才能避免產生自我感覺良好,或出現一廂情願造成他人困擾的溝通行為,進而自在並稱職地扮演好任何角色。
所以,為人父母,我們得先回應兩個提問。一是“在成為父母前,你是誰?”:你的自我觀感如何?或者你是怎麼看待自己的?二是“做了父母後,你又是誰?”:你如何看待自己為人父母的角色?還有,你自認是個什麼樣的父母?理清這兩個問題是同等重要的。如果你能清晰地了解,在成為父母前,你自己是誰、你的自我觀感如何,在成為父母後,你自然可以想象或掌握自己將會是個什麼樣的父母,或者說,你為何會成為那樣的父母。所以,若能理清成為父母之前和之後的“你是誰?”並了解“為何會成為現在的自己?”那麼你的父母角色扮演自然會更適切自如,親子關係與溝通也會變得更順遂圓滿。
三十多年的教學與輔導經驗,我深刻認同,問題孩子的背後,必然都有問題父母。與其分析孩子的錯誤行為模式,我通常會反過來在父母身上尋找問題的根源,去追問是什麼樣的父母和教育過程會製造出一個如此受傷、行為偏差和性格扭曲的孩子?如果說孩子的美好,是父母正確辛勤耕耘的結果,那孩子的問題,就是父母荒疏不當或觀念有誤的培育出了狀況。換句話說,孩子出現的問題,其實是父母自身問題在孩子身上結出的果。
而從“預言成真的效應”(Self-fulfillingprophecy,下一章將會詳細說明)來看,每個人的行為確實都會傾向於與他的自我觀感一致,也就是說,你自認是什麼樣的人,就會有什麼樣的行動。比如當你說“我就是沒辦法麵對孩子失敗”時,你就展現了你自我觀感的某一麵,你會因為害怕兒女失敗,而強力主導或控製孩子的表現。而當你自認是個不快樂且討厭自己的父母親時,你也會將這樣的負麵觀感與心情投射在兒女身上,對他們嫌棄不滿且處處挑剔。畢竟,一個厭惡自己父母的人,如何能教出一個愛自己的孩子呢?
父母的自我觀感深刻地影響著他們的教育方法,以及與兒女互動中的言行表現和溝通態度,最後培養出天壤之別的孩子。我們常隻直接看到孩子間的差異,卻忽視了真正產生差異的背後原因,其實是來自這些父母在“自我”本質上的差異。因此,父母們請不要忽略了,在教育兒女前,先弄清楚“我是誰?”隻有正確地掌握你的自我觀感,並能不斷改善與提升,才是改變問題孩子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