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種形勢下,法軍最高指揮部協同英軍再次求助於無望的正麵進攻戰術,盡管它已因以往的痛苦教訓而被丟棄。同時,自日俄戰爭以後,現代兵器的火力已成倍增強,而且與日俱增。再者,由於使用了鐵絲網,為摧毀它炮轟的時間就需要延長,這有效地防止了突襲的機會。在那段時期,法國戰場上根本不可能進攻得手;戰線中央無法突破,又無兩翼可供迂回。麵對這種僵持局麵,兵法已無能為力;將領們及其參謀部除了正麵進攻已經無計可施,而正麵進攻卻是他們的經驗與訓練所無法接受的。他們除了打消耗戰別無良策。

戰爭中唯消耗戰最為血腥,謀略中唯正麵進攻最為下策。由於法、英兩國軍事當局采取這兩種殘酷的應急辦法,在連續三年中消耗了他們國家中男子的精華。但消耗戰造成的殘酷屠殺對交戰雙方不是均等的。1915年、1916年與1917年英、法為其進攻付出的代價,幾乎每次都大大超過取防守態勢的德國,總的代價肯定遠高於德國。情況不是一命抵一命的交換的對等。英、法軍隊往往需要犧牲兩條甚至三條性命才能消滅一個敵人,嚴酷的數字最終證明,協約國到最後仍有數百萬犧牲者的差額。職業軍人以此種教條驅使勇敢而且服從命令的熱血青年獻身沙場,這在後代人看來不僅可怕而且不可思議。

這是數百萬人的受難、傷殘或滅絕的真實故事,是整整一代人中所有最傑出、最高尚者犧牲的真實故事。今天我們生活在其中的這個支離破碎的世界,便是這些可怕事件的繼承者。然而,避免這場屠殺,縮短這場災難的辦法是始終存在的。戰線兩翼原本可以找到迂回的地區;防線原本可以利用其他計策將其突破;這些計策原是可以找到和仁慈地實施的,這不需要違背任何軍事藝術的原理,隻需要真正理解軍事原理並根據實情正確運用。

* * *

取勝之道在於殺戮與策略。將領對策略貢獻越大,他就越顯偉大,要求的殺戮就會越少。把“消耗戰”奉為至上的理論,與曆史相抵觸,為自古以來的名將所不屑。被認為軍事藝術中之傑作的戰役,幾乎無一不是具備戰術變化的戰役,通過這些戰役將領們得以英名卓著,而敵人常發現打敗自己的是某種新奇的應急手段或計策,是某種奇特的、迅速的、意想不到的突破或計謀。在許多此類戰役中,勝方遭受的損失總是微小的。偉大的將帥不僅需要廣博的常識、豐富的推理能力和想象力,而且需要一點巧妙的花招、一點創新和一點奸詐,從而迷惑敵人、擊敗敵人。軍事領導人之所以能得以重用,就是因為他們具有這些能確保勝利、避免殺戮的天賦,而他們的軍事藝術也正是因此而被人推崇備至。如果他們的軍事藝術隻是一種單純的生命交換和最後清點死傷人數的沉悶過程,那麼軍事領導人在世人心目中的地位就會大大降低。

在這種形勢下,法軍最高指揮部協同英軍再次求助於無望的正麵進攻戰術,盡管它已因以往的痛苦教訓而被丟棄。同時,自日俄戰爭以後,現代兵器的火力已成倍增強,而且與日俱增。再者,由於使用了鐵絲網,為摧毀它炮轟的時間就需要延長,這有效地防止了突襲的機會。在那段時期,法國戰場上根本不可能進攻得手;戰線中央無法突破,又無兩翼可供迂回。麵對這種僵持局麵,兵法已無能為力;將領們及其參謀部除了正麵進攻已經無計可施,而正麵進攻卻是他們的經驗與訓練所無法接受的。他們除了打消耗戰別無良策。

戰爭中唯消耗戰最為血腥,謀略中唯正麵進攻最為下策。由於法、英兩國軍事當局采取這兩種殘酷的應急辦法,在連續三年中消耗了他們國家中男子的精華。但消耗戰造成的殘酷屠殺對交戰雙方不是均等的。1915年、1916年與1917年英、法為其進攻付出的代價,幾乎每次都大大超過取防守態勢的德國,總的代價肯定遠高於德國。情況不是一命抵一命的交換的對等。英、法軍隊往往需要犧牲兩條甚至三條性命才能消滅一個敵人,嚴酷的數字最終證明,協約國到最後仍有數百萬犧牲者的差額。職業軍人以此種教條驅使勇敢而且服從命令的熱血青年獻身沙場,這在後代人看來不僅可怕而且不可思議。

這是數百萬人的受難、傷殘或滅絕的真實故事,是整整一代人中所有最傑出、最高尚者犧牲的真實故事。今天我們生活在其中的這個支離破碎的世界,便是這些可怕事件的繼承者。然而,避免這場屠殺,縮短這場災難的辦法是始終存在的。戰線兩翼原本可以找到迂回的地區;防線原本可以利用其他計策將其突破;這些計策原是可以找到和仁慈地實施的,這不需要違背任何軍事藝術的原理,隻需要真正理解軍事原理並根據實情正確運用。

* * *

取勝之道在於殺戮與策略。將領對策略貢獻越大,他就越顯偉大,要求的殺戮就會越少。把“消耗戰”奉為至上的理論,與曆史相抵觸,為自古以來的名將所不屑。被認為軍事藝術中之傑作的戰役,幾乎無一不是具備戰術變化的戰役,通過這些戰役將領們得以英名卓著,而敵人常發現打敗自己的是某種新奇的應急手段或計策,是某種奇特的、迅速的、意想不到的突破或計謀。在許多此類戰役中,勝方遭受的損失總是微小的。偉大的將帥不僅需要廣博的常識、豐富的推理能力和想象力,而且需要一點巧妙的花招、一點創新和一點奸詐,從而迷惑敵人、擊敗敵人。軍事領導人之所以能得以重用,就是因為他們具有這些能確保勝利、避免殺戮的天賦,而他們的軍事藝術也正是因此而被人推崇備至。如果他們的軍事藝術隻是一種單純的生命交換和最後清點死傷人數的沉悶過程,那麼軍事領導人在世人心目中的地位就會大大降低。

* * *

戰爭過程中會采用多種策略,有些隻發生在戰場上;有些發生在敵人兩側,或後方的遠處。時間策略、外交策略、機械策略、心理策略;所有這些策略雖遠離戰場,但對戰場上的勝敗有著至關重大的影響,其目的無非是尋找避免純粹的屠殺、完成主要使命的較容易的途徑。越著眼於高處,政治與戰略的區別就越小。在最高層,真正的政治與戰略是一件事。將結盟的國家拖入戰場的策略,其功勞不亞於打贏一場大仗。若能用安撫或威懾嚇服手段使某個危險國家保持中立,其價值高於搶占一個戰略要點。可悲的是,我們在戰爭開始時缺乏一個交流中心,用以確定這些不同的相對價值從而適當處理。協約國軍政要員在1915年1月召開過一次冗長的會議,那次大會原本可以讓我們免遭難以估算的不幸。依靠通信解決不了問題。首腦人物必須聚集在一起,計劃必須要協調一致。而事實卻相反,協約各國各行其是,隻是或多或少地把消息通知別的國家。各國的陸、海軍都是各自為戰。戰爭問題應被視作是一個整體問題,但卻被來自許多不同方麵的互不相關的觀點扯拉。戰爭不知道法、俄和英盟國間的明確分界線,不知道陸、海、空三軍種間的分界線,不知道取得勝利與獲得同盟之間的區別,不知道供應人員與戰鬥人員的區別,不知道宣傳與戰爭機器的區別,事實上戰爭隻是在一段特定時期發揮作用的所有力量與壓力的總和,而它卻被零星地處理著。對這場戰爭的研究、思考、指揮與行動在達到甚至是不很完整的統一之前,人們接受數年的殘酷教訓是必要的。我們不能完全根據結局來評判戰爭初期的人們。教訓與苦難是在所難免的,但是那些最不善於汲取教訓的人並不是遭受苦難最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