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那年那人那景


主題導讀

親愛的孩子,你有沒有想過,當有一天你背起行囊離開家鄉,離開養育我們的親人,離開一張張熟悉的麵孔,離開我們熱戀的土地,那是一種什麼感覺?對於家鄉,每個人都有著割舍不下的情愫,當家鄉變成了故鄉,也就成了我們魂牽夢繞的牽掛。“百裏不同風,千裏不同俗”。不同的國家、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都有著自己獨具特色的風俗民情。曆來的文人墨客也對此有著一種獨有的感情,留下了難以計數的佳作美文。在《北京的春節》一文中,深諳老北京民俗的老舍先生,將老北京過年的舊事娓娓道來,讓你在閱讀的過程中,如同在聽長輩講故事,又似童年入夢來,不禁在心頭翻湧起濃鬱複雜的情緒。走出《北京的春節》,我們再走進《北平的四季》,跟隨鬱達夫的筆觸,可以領略到北平四季獨特的景致,看到一幅幅色彩明麗的畫卷。

或許你居住在繁華的都市,或許你居住在偏遠的山區,但在我們眼裏,家鄉都是獨特的,我們深深地眷戀著它,因為那裏有我們熟悉的氣息,那裏珍藏了我們太多的記憶。劉亮程的《村莊的頭》中充溢著天然的鄉土味道,家鄉的一草一木仿佛都刻入他的心靈深處。在他的描繪下,貧瘠而荒涼的土地竟多了幾分童話色彩,他對家鄉的愛戀更是體現在字裏行間,他寫道:“我為啥非要在你的坑窪路上把腿走老,在你彌漫塵土和麥香的空氣中閉上眼,忘掉呼吸?”走進莫言的《草木蟲魚》,我們感受到腦海裏的記憶在綻放,那時物質缺乏,卻不乏精神上的快樂,可歡樂背後也隱隱透著幾分無奈與酸楚。

曆史名人話京城。朱自清的《初到清華記》情景交融,充滿藝術意蘊,讀來有餘味,有餘情,咀而“味之不盡”,含蓄之美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水鄉懷舊》則充滿濃厚的煙火氣息,“無論是一斤麻油,一尺鞋麵布,或是一斤淮蟹,隻要店鋪裏有的,都可以替你買來,他們也不寫賬,回來時隻憑著記憶……”簡簡單單的細節描述,日常生活的畫麵便呈現在我們麵前,將我們帶入記憶中的故鄉,思緒也隨著作者的追懷一起蕩漾開來。

每個人的舌尖都是一個故鄉,美食承載著人們對故鄉的情感和記憶。梁實秋的《筍》堪稱美食向導,但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他是在借懷念故鄉美食寄托對故鄉的深深思念之情。

親愛的孩子,“風景等過客,故鄉等歸人”。故鄉是永久的眷戀,不論走到哪裏,也擋不住對故鄉的思念、對親人的呼喚,故鄉是我們精神的歸屬,是我們心中永遠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