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女兒能幫上忙了,能到井邊去提水,踮著腳往繩子上晾衣服,在床上把衣服抹煞平整了,疊起來。

文嫂養了二十來隻雞(也許她原是靠喂雞過日子的)。聯大到處是青草,草裏有昆蟲蚱蜢種種活食,這些雞都長得極肥大,很肯下蛋。隔多半個月,文嫂就挎了半籃雞蛋,領著女兒,上市去賣。蛋大,也紅潤好看,賣得很快。回來時,帶了鹽巴、辣子,有時還用馬蘭草提著一塊夠一個貓吃的肉。

每天一早,文嫂打開雞窩門,這些雞就急急忙忙,迫不及待地奔出來,散到草叢中去,不停地啄食。有時又抬起頭來,把一個小腦袋很有節奏地轉來轉去,顧盼自若,——雞轉頭不是一下子轉過來,都是一頓一頓地那麼轉動。到覺得肚子裏那個蛋快要墜下時,就趕緊跑回來,紅著臉把一個蛋下在雞窩裏。隨即得意非凡地高唱起來:“郭格答!郭格答!”文嫂或她的女兒伸手到雞窩裏取出一顆熱烘烘的蛋,順手賞了母雞一塊土坷垃:“去去去!先生要用功,莫吵!”這雞婆子就隻好咕咕地叫著,很不平地走到草叢裏去了。到了傍晚,文嫂抓了一把碎米,一麵撒著,一麵“啯啯,啯啯”叫著,這些母雞就都即即足足地回來了。它們把碎米啄盡,就魚貫進入雞窩。進窩時還故意把腦袋低一低,把尾巴向下耷拉一下,以示雍容文雅,很有雞教。雞窩門有一道小坎,這些雞還都一定兩腳並齊,站在門檻上,然後向前一跳。這種禮節,其實大可不必。進窩以後,咕咕囔囔一會兒,就寂然了。於是夜色就降臨抗戰時期最高學府之一,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的新校舍了。阿門。

文嫂雖然生活在大學的環境裏,但是大學是什麼,這有什麼用,為什麼要辦它,這些,她可一點都不知道。隻知道有許多“先生”,還有許多小姐,或按昆明當時的說法,有很多“摩登”,來來去去;或在一個洋鐵皮房頂的屋子(她知道那叫“教室”)裏,坐在木椅子上,呆呆地聽一個“老倌”講話。這些“老倌”講話的神氣有點像耶穌堂賣福音書的教士(她見過這種教士)。但是她隱隱約約地知道,先生們將來都是要做大事,賺大錢的。

先生們現在可沒有賺大錢,做大事,而且越來越窮,找文嫂洗衣服、做被子的越來越少了。大部分先生非到萬不得已,不拆被子。一年也不定拆洗一回。有的先生雖然看起來衣冠齊楚,西服皮鞋,但是皮鞋底下有洞。有一位先生還為此製了一則謎語:“天不知地知,你不知我知。”他們的襪子沒有後跟,穿的時候就把襪尖往前拽拽,窩在腳心裏,這樣後跟的破洞就露不出來了。他們的襯衫穿髒了,脫下來換一件。過兩天新換的又髒了,看看還是原先脫下的一件幹淨些,於是又換回來。有時要去參加Party,沒有一件潔白的襯衫,靈機一動:有了!把襯衫反過來穿!打一條領帶,把紐扣遮住,這樣就看不出正反了。就這樣,還很優美地跳著《藍色的多瑙河》。有一些,就完全不修邊幅,衣衫襤褸,囚首垢麵,跟一個叫花子差不多了。他們的褲子破了,就用一根麻繩把破處係緊。文嫂看到這些先生,常常跟女兒說:“可憐!”

她的女兒能幫上忙了,能到井邊去提水,踮著腳往繩子上晾衣服,在床上把衣服抹煞平整了,疊起來。

文嫂養了二十來隻雞(也許她原是靠喂雞過日子的)。聯大到處是青草,草裏有昆蟲蚱蜢種種活食,這些雞都長得極肥大,很肯下蛋。隔多半個月,文嫂就挎了半籃雞蛋,領著女兒,上市去賣。蛋大,也紅潤好看,賣得很快。回來時,帶了鹽巴、辣子,有時還用馬蘭草提著一塊夠一個貓吃的肉。

每天一早,文嫂打開雞窩門,這些雞就急急忙忙,迫不及待地奔出來,散到草叢中去,不停地啄食。有時又抬起頭來,把一個小腦袋很有節奏地轉來轉去,顧盼自若,——雞轉頭不是一下子轉過來,都是一頓一頓地那麼轉動。到覺得肚子裏那個蛋快要墜下時,就趕緊跑回來,紅著臉把一個蛋下在雞窩裏。隨即得意非凡地高唱起來:“郭格答!郭格答!”文嫂或她的女兒伸手到雞窩裏取出一顆熱烘烘的蛋,順手賞了母雞一塊土坷垃:“去去去!先生要用功,莫吵!”這雞婆子就隻好咕咕地叫著,很不平地走到草叢裏去了。到了傍晚,文嫂抓了一把碎米,一麵撒著,一麵“啯啯,啯啯”叫著,這些母雞就都即即足足地回來了。它們把碎米啄盡,就魚貫進入雞窩。進窩時還故意把腦袋低一低,把尾巴向下耷拉一下,以示雍容文雅,很有雞教。雞窩門有一道小坎,這些雞還都一定兩腳並齊,站在門檻上,然後向前一跳。這種禮節,其實大可不必。進窩以後,咕咕囔囔一會兒,就寂然了。於是夜色就降臨抗戰時期最高學府之一,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的新校舍了。阿門。

文嫂雖然生活在大學的環境裏,但是大學是什麼,這有什麼用,為什麼要辦它,這些,她可一點都不知道。隻知道有許多“先生”,還有許多小姐,或按昆明當時的說法,有很多“摩登”,來來去去;或在一個洋鐵皮房頂的屋子(她知道那叫“教室”)裏,坐在木椅子上,呆呆地聽一個“老倌”講話。這些“老倌”講話的神氣有點像耶穌堂賣福音書的教士(她見過這種教士)。但是她隱隱約約地知道,先生們將來都是要做大事,賺大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