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哈爾在各種場合曾不止一次表達過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特別是對儒家和道家思想的詮釋與踐行。他特別強調修身、齊家,多次提到老子、莊子,每次來中國都要去道觀。本書很多地方的寫作與中國文化自然結緣,讀來覺得似曾相識,又有所不同,他在書中寫到阿維每天跟母親打電話,特別孝順,這正是中國儒家文化的親親之孝,而他與周圍人的融洽相處和他對朋友的熱情幫助,像極了儒家的泛愛眾!四海之內皆為兄弟,愛在全世界相通。尤其書中“無念無想”一章,讓我忽然同時想到卡巴金的正念、艾倫·蘭格(沙哈爾教授的碩士導師)的專念和佛家的慈心禪,還有莊子的坐忘,尤其莊子的坐忘,就是忘掉自己的肢體,革除自己的知覺,離棄了本體,把自己本身的存在也忘掉,這是道家為道日損的歸零狀態,也是每個人心中的桃花源。我們不僅要每日正念,也要在追求新異中感受專念,更要有自己心中的桃花源。
此書讀後的收獲超越單一維度,更像穿越時空的暢遊,有種靜好而玄妙的感受——從自然與樸實當中修身養性,從真實生活中覺察到幸福的自然而然,亦可從西方心理學與東方儒釋道思想之中深入思考。
書中提及很多生活瑣事,卻蘊含了諸多心理研究成果,這也是最打動我的地方之一。比如,書中提及想象一頭奶牛搶占了車位來幫助控製情緒,這種情緒替代的生活案例在一般心理學著作中並不多見。當看到“幸福是選擇”這一章時,我想起了我的唯一偶像——維克多·弗蘭克爾。這位偉大的心理學家新婚不久就被關進了集中營,而後輾轉到奧斯威辛集中營,他經曆過親人被殘害,身心飽受摧殘,受盡了人間悲苦,但是這位偉大的猶太人在集中營中做出了重要選擇,他選擇尋找生命的意義,並在尋找意義中成就自己。他不僅在集中營生存下來,還演繹了輝煌的人生,他認為,人生無論處於什麼樣的悲慘環境,都可以選擇樂觀而有意義的生活。如果說維克多·弗蘭克爾是在悲慘的環境中用生命證明了自己的理論和生命的意義,泰勒·本-沙哈爾則是在歲月靜好中一點一滴彙聚了幸福的海洋。在行色匆匆的茫茫人海中,人們很容易把自己遺忘並忽略當下。請讀者們用心覺察一下,有多少時刻你們並沒有活在當下,有多少時刻你們甚至忽略了春天的到來?讓我們再次回到2005年,哈佛大學一位年輕學者提醒世人:生命中最不能忽略的就是幸福,幸福是每一個生命所追求的終極目標。在不改變環境的情況下,我們其實可以擁有足夠多的方法獲得幸福。這是人類尋求幸福之路的偉大裏程碑。這不僅是幸福感的覺醒,也意味著人們開始用更為專業的方式追求幸福。因此,哈佛大學幸福課才會有如此的影響力,本書作者的名字才會如此的響亮。
沙哈爾在各種場合曾不止一次表達過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特別是對儒家和道家思想的詮釋與踐行。他特別強調修身、齊家,多次提到老子、莊子,每次來中國都要去道觀。本書很多地方的寫作與中國文化自然結緣,讀來覺得似曾相識,又有所不同,他在書中寫到阿維每天跟母親打電話,特別孝順,這正是中國儒家文化的親親之孝,而他與周圍人的融洽相處和他對朋友的熱情幫助,像極了儒家的泛愛眾!四海之內皆為兄弟,愛在全世界相通。尤其書中“無念無想”一章,讓我忽然同時想到卡巴金的正念、艾倫·蘭格(沙哈爾教授的碩士導師)的專念和佛家的慈心禪,還有莊子的坐忘,尤其莊子的坐忘,就是忘掉自己的肢體,革除自己的知覺,離棄了本體,把自己本身的存在也忘掉,這是道家為道日損的歸零狀態,也是每個人心中的桃花源。我們不僅要每日正念,也要在追求新異中感受專念,更要有自己心中的桃花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