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人生的角度,財富和地位是必要的基礎,否則,連做決策的一席之地都沒有。然而,有了一席之地,選擇麵寬了,卻未必能選好未來的道路。很多時候,在大的關口,征兆反而是模糊的。讀哈佛好,還是抓住風口創業好?似乎各有利弊,沒有可以權衡的標準。這些關口,如果沒有堅定的價值立場,就隻好隨大流圖安穩,選來選去,不得其要,百年光陰虛度。
《黃帝內經》的本質是身心係統論,它可能是人類文明史上第一部深入探討該領域的著作。與《黃帝內經》相似的,在人類文明早期,大概隻有原始佛教有一些類似的學說。
在《黃帝內經》看來,七情五誌都由五髒所化生,五髒之間、情誌之間、五髒與情誌之間相互影響,相互製約,構成了一個相依相生的身心係統。例如,陷入了苦戀的人,梳理胃經可以疏解心靈的糾結,反過來,如果能調整好心情,當然也會對腸胃功能有利。所謂醫療,其實是對身心係統的糾偏。
一定要把《黃帝內經》的理論與西方醫學做對比的話,那麼,西方醫學還原論的色彩是比較濃的,它致力於找到確切的致病因子——細菌或是病毒,一旦確定,則想辦法殺滅之。而從《黃帝內經》來看,不管是什麼原因把身心係統搞亂了,都可以通過係統糾偏來進行治療。因此,西方醫學是分析與還原的路線,而《黃帝內經》則是係統與治理的思路,兩種思路並無不共戴天之仇,完全可以彼此促進、相輔相成。
如果說《易經》是最早的價值視角與決策學,《黃帝內經》是最早的係統視角與身心整體醫學,那麼《道德經》就是這一切得以貫通的哲學源頭。它總結了中華文明最基本的世界觀與思維方式,以及建立在此基礎之上的修身、治世之學。
簡明地說,中華文明最基本的世界觀,是一種大道生萬物、萬物各自演化又共生互補的大生態觀;最基本的思維方式,是天人合一,人道學習天道的生態演化思路。天道是可持續的,學習天道,目的不是泯滅人性,而是追求人生與社會的可持續。順理成章下來,所謂治世,就是為了實現可持續,而對整個社會生態進行動態治理,不斷變革,尋找係統性出路的學說。
《道德經》推崇“無為”。無為,主張統治者對自然法則抱有敬畏,尊重社會生態的自組織功能。為什麼要尊重社會生態的自組織?為什麼不能搞愚民政策?因為那樣效率太低。任何組織要從0到1、從小做大,都要解決“以弱禦強”和“以少禦多”的問題。如果統治層的精力都用在控製人、愚弄人上,這就相當於與整個社會鬥智鬥勇,無謂消耗寶貴資源。這樣的思路,就算一時做大,也不可持續。
一些國外學者分析明朝的衰亡,認為有兩個重要的因素。其一,明朝政府官方發行紙幣大明寶鈔,但缺乏必要的金融知識,導致世家和民間雙重反對。其二,明朝中後期的資本主義經濟過於發達,以至於發達地帶放棄農業,糧食全靠外運;到了大饑荒的時候,糧食無法轉運,發達地區瞬間衰落。
回歸人生的角度,財富和地位是必要的基礎,否則,連做決策的一席之地都沒有。然而,有了一席之地,選擇麵寬了,卻未必能選好未來的道路。很多時候,在大的關口,征兆反而是模糊的。讀哈佛好,還是抓住風口創業好?似乎各有利弊,沒有可以權衡的標準。這些關口,如果沒有堅定的價值立場,就隻好隨大流圖安穩,選來選去,不得其要,百年光陰虛度。
《黃帝內經》的本質是身心係統論,它可能是人類文明史上第一部深入探討該領域的著作。與《黃帝內經》相似的,在人類文明早期,大概隻有原始佛教有一些類似的學說。
在《黃帝內經》看來,七情五誌都由五髒所化生,五髒之間、情誌之間、五髒與情誌之間相互影響,相互製約,構成了一個相依相生的身心係統。例如,陷入了苦戀的人,梳理胃經可以疏解心靈的糾結,反過來,如果能調整好心情,當然也會對腸胃功能有利。所謂醫療,其實是對身心係統的糾偏。
一定要把《黃帝內經》的理論與西方醫學做對比的話,那麼,西方醫學還原論的色彩是比較濃的,它致力於找到確切的致病因子——細菌或是病毒,一旦確定,則想辦法殺滅之。而從《黃帝內經》來看,不管是什麼原因把身心係統搞亂了,都可以通過係統糾偏來進行治療。因此,西方醫學是分析與還原的路線,而《黃帝內經》則是係統與治理的思路,兩種思路並無不共戴天之仇,完全可以彼此促進、相輔相成。
如果說《易經》是最早的價值視角與決策學,《黃帝內經》是最早的係統視角與身心整體醫學,那麼《道德經》就是這一切得以貫通的哲學源頭。它總結了中華文明最基本的世界觀與思維方式,以及建立在此基礎之上的修身、治世之學。
簡明地說,中華文明最基本的世界觀,是一種大道生萬物、萬物各自演化又共生互補的大生態觀;最基本的思維方式,是天人合一,人道學習天道的生態演化思路。天道是可持續的,學習天道,目的不是泯滅人性,而是追求人生與社會的可持續。順理成章下來,所謂治世,就是為了實現可持續,而對整個社會生態進行動態治理,不斷變革,尋找係統性出路的學說。
《道德經》推崇“無為”。無為,主張統治者對自然法則抱有敬畏,尊重社會生態的自組織功能。為什麼要尊重社會生態的自組織?為什麼不能搞愚民政策?因為那樣效率太低。任何組織要從0到1、從小做大,都要解決“以弱禦強”和“以少禦多”的問題。如果統治層的精力都用在控製人、愚弄人上,這就相當於與整個社會鬥智鬥勇,無謂消耗寶貴資源。這樣的思路,就算一時做大,也不可持續。
一些國外學者分析明朝的衰亡,認為有兩個重要的因素。其一,明朝政府官方發行紙幣大明寶鈔,但缺乏必要的金融知識,導致世家和民間雙重反對。其二,明朝中後期的資本主義經濟過於發達,以至於發達地帶放棄農業,糧食全靠外運;到了大饑荒的時候,糧食無法轉運,發達地區瞬間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