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平行世界,華國襄陽縣境內一個犄角旮旯的地方,群山連綿,周圍二十多裏沒有人煙。
群山之間如果細看的話,會發現有條小馬路在高低起伏的山間蜿蜒曲折,像條白絲帶掉落在群山之間。
小馬路通往群山的深處,一處十裏原的地方。
十裏原,因為四周周圍全是山峰,中間有個十裏大的平原而得名。
中間的平原有條十多米寬的小河穿過,給平原帶來了足夠的水源來灌溉農田。
十裏原也隻是生活在茂山鎮和居住在十裏原的人的叫法,出了茂山鎮就沒有人知道了。
十裏原有五個小村子分散在十裏原的幾處山腳,大約有三百戶人家。
其中最大的村子姓李,又叫李家村,村裏有一百二十戶人,村中的房屋還是磚瓦結構,也有幾棟平樓在小馬路的邊上立著。
五個村莊之間靠著一條兩米寬的水泥路連著,馬路在十裏原形成了一個圈。
而十裏原的小馬路聯通外出到茂山鎮有個十多裏長。
水泥路在高低起伏的山上更是蜿蜒曲折,導致山裏的村民都不太想出去,隻有每周鎮上的集市,幾個山村才會托人出去購買生活所需。
再加上十裏平原有條小河流過提供灌溉水源,平坦肥沃的土地,幾個村子種了糧食每年也都會豐收。
所以這幾個山村雖然說不上富裕,但至少是衣食無憂,所以村子之間的民風還是很淳樸,很熱情好客的。
李家村背後的兩裏地的群山中有一個六裏大小的盆地,盆地中間插著一座山,孤零零的立在盆地中間,所以李家村和周圍的人都叫他孤峰山。
孤峰山不高,一百多米,占地一平方公裏,山體在盆地裏就顯得有點高瘦。
山上都是青綠高挺的柏樹,孤峰山的山體四麵,隻有麵向李家村這邊的山坡才比較平緩,修了條小道可以上山。
上山小道在青綠挺拔的柏樹之間隱隱約約中出現,通往山頂一座與周圍環境融合了的處所。
孤峰觀,占地二百多平米,牆壁都是用青磚修建,青綠色的牆體與周圍的柏樹相處讓人從遠處看,卻是有點分不清哪兒是柏樹,哪兒是道觀。
孤峰觀有大殿一座和兩座側殿,大殿供奉了三清祖師,側殿供奉著眾多仙神。
大殿後麵有四棟房子供人休息的之用,一道青磚圍牆從側殿伸出,將後麵的幾間房子圍了起來。
青綠牆體中間有個百平米的院子,院子中間有顆腰圍一米,高十米的棗樹。
棗樹上飽滿碩大的棗子,白綠白綠的在深綠色的樹葉之間是那麼的顯眼,棗樹上那碩大飽滿的棗子讓人想要伸出手去摘。
孤峰觀是一個子孫廟,傳承有兩百多年了,曆代傳承人都很長壽,所以孤峰觀兩百多年隻傳承了五代。
這一代的傳承人名叫張道陵,道號玄明,是真正在道教協會和正一教落過道籍的,今年二十三歲,剛剛大學畢業回來。
張道陵是上任孤峰觀,觀主張順平九十二歲外出遊曆時,在襄陽縣城的路邊撿到的。
張順平見大冬天的時候,嬰兒唄丟棄在路邊最後很大概率會凍死,慈悲之心一動就將張道陵抱了起來。
老觀主見嬰兒身上也沒有什麼信息說明嬰兒的身世,想來是超生遺棄的嬰兒,老觀主就抱著張道陵回了孤峰觀。
回到孤峰觀後,張順平見嬰兒無名無姓,隨即也就跟他姓,取名張道陵,道號玄明。
張順平修道九十多年從來沒有照顧過人,沒有經驗的張順平隻能買了些奶粉,自己混亂的喂養著張道陵。
好在張道陵生下來很健康,生命力也頑強,在張順平不專業的喂養下活了下來。
長大識字後,張道陵就被老觀主要求背誦觀中的道家典籍,老觀主是按照傳承人的標準來培養張道陵的。
但是活了多年的老觀主,也明白現在道教已經沒落了,張道陵以後再接任孤峰觀的話恐怕也不現實。
老觀主在張道陵六歲背完觀中所有的道家典籍後,確保孤峰觀的傳承後,就讓張道陵去了鎮上的小學開始上學。
老觀主張順平,道號清玄,光緒二十四年生人。
老觀主最後在張道陵上高中的時候,也就是公元二零零八年仙逝,仙壽一百一十歲。
老觀主前半生聲名遠揚,華國未建國前就在道教中有很大的名頭,諸多教派都稱呼他為張真人。
張順平隱居孤峰觀不出後,一手好醫術也是救治過周邊五個村子的村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