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到原來的城主告老還鄉的時候,就輪到劉福通上任了,當時不是沒有別人去和他爭這個位置,要知道城主的位置那就相當於是土皇帝的存在,再加上臨安城之內有唐門,唐家莊存在的緣故,油水頗豐,沒有一個人不覬覦這個位置的。前任城主在退位的時候隻是象征性地向朝廷發了一封密信,沒有人知道密信的內容是什麼,也沒有人知道原城主到底有沒有推薦誰做下一任城主。總之原城主退位之後,臨安城就亂成了一鍋粥,任憑他們去爭搶這個位置。
當時還是李家的天下,因為臨安城的地理因素,實在是離皇城太遠了,在當時交通不便的情況下要下達一個命令恐怕得等半個多月,於是李如日對這件事也沒有特別上心,對於這些邊城,李如日向來都是寬鬆的政策,管得緊了,不僅耗時耗力,而且還出力不討好。
到最後,竟然是誰也沒想到的劉福通做了這個城主的位置。當時城內的文官武將都對劉福通不服,認為劉福通隻是一個商人出身,沒資格坐這個位置,但是劉福通隻說了一句話。“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當時這句話在臨安城內大肆風靡了一段時間,各個官員也被這句話折服。是啊,難道他們這些當官的就是天生下來就注定好的嗎?憑什麼人家一個經商的就不可以身居高位,隻要有能力,沒人可以限製他往上爬。
在劉福通當上城主之後,還有一些當時不被劉福通的話迷惑的人,等著看劉福通的笑話。他們一致認為,就算劉福通僥幸當上了城主,可是當他麵臨城主眾多繁忙事務的時候,便會知難而退。就算他厚著臉皮坐在這個位置上,城中的居民也不會容忍他的。諷刺的是,持有這種想法的官員還大多都是早年間經過劉福通賄賂的官員。事實證明,劉福通的確是一個天才,經過十數年在官場的摸爬滾打,他不僅熟諳官場規矩,也懂得如何禦民,他總是將百姓的事放在頭一位,為此不惜得罪一些城內手握大權的官員。
從古至今都是得民心者得天下,劉福通得了民心,即使有一些官員對他不滿,那也隻是小打小鬧不足為慮了。
劉福通這個人說到底能夠算是一個明主,沒有像勾日奔那樣帶領臨安城走向衰落,反而蒸蒸日上。隻不過他同時也是個很自私的人,商人逐利,這一點是很難改變的。不過話說回來,哪個人不是自私的,能夠做到完全的大公無私?不可能。所以這位城主知道自己有很多敵人,有很多看他不順眼的人希望他能夠在哪天忽然暴斃而亡,好把城主的這個位子空出來。所以他幾乎很少出門,大多事務都是在他自己家裏處理的。並且還招攬了許多江湖上的武夫,給他們錢,給他們女人,給他們秘笈,把他們當做自己的死士,隨時準備為自己賣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