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有人問汝義,問有將無對,問無將有對;問凡以聖對,問聖以凡對。二道[1]sup>相因,生中道義。
如一問一對,餘問一依此作,即不失理也。設有人問:『何名為暗?』答雲:『明是因,暗是緣,明沒即暗。』以明顯暗,以暗顯明,來去相因,成中道義。餘問悉皆如此。汝等於後傳法,依此轉相教授,勿失宗旨。
注釋
[1]二道:指相對的兩個方麵,如有與無、凡與聖。
師於太極元年壬子,延和七月,命門人往新州國恩寺建塔,仍令促工。次年夏末落成。七月一日,集徒眾曰:吾八月,欲離世間。汝等有疑,早須相問,為汝破疑,令汝迷盡。吾若去後,無人教汝。
法海等聞,悉皆涕泣;惟有神會,神情不動,亦無涕泣。
師雲:神會小師[1]sup>,卻得善、不善等,毀譽不動,哀樂不生;餘者不得。數年山中,竟修何道?汝今悲泣,為憂阿誰[2]sup>?若憂吾不知去處,吾自知去處;若吾不知去處,終不預報於汝。汝等悲泣,蓋為不知吾去處;若知吾去處,即不合悲泣。
注釋
[1]小師:受具足戒未滿十年之僧人,通常指年輕弟子。
[2]阿誰:何人。
法性本無生滅去來,汝等盡坐,吾與汝說一偈,名曰『真假動靜偈』。汝等誦取此偈,與吾意同;依此修行,不失宗旨。眾僧作禮,請師說偈。偈曰:
一切無有真,不以見於真;若見於真者,是見盡非真。
若能自有真,離假即心真;自心不離假,無真何處真?
有情即解動,無情即不動;若修不動行,同無情不動。
若覓真不動,動上有不動;不動是不動,無情無佛種。
能善分別相,第一義不動;但作如此見,即是真如用。
報諸學道人,努力須用意;莫於大乘門,卻執生死智。
若言下相應,即共論佛義;若實不相應,合掌令歡喜。
此宗本無諍,諍即失道意;執逆諍法門,自性入生死。
時,徒眾聞說偈已,普皆作禮,並體師意,各各攝心,依法修行,更不敢諍,乃知大師不久住世。法海上座,再拜問曰:和尚入滅之後,衣法當付何人?
師曰:吾於大梵寺說法,以於今,抄錄流行,目曰《法寶壇經》。汝等守護,遞相傳授。度諸群生,但依此說,是名正法。今為汝等說法,不付其衣。蓋為汝等信根淳熟,決定無疑,堪任大事。然據先祖達摩大師,付授偈意,衣不合傳。偈曰:
吾本來茲土,傳法救迷情[1]sup>;
一華開五葉,結果自然成。
注釋
[1]迷情:指迷惑之眾生(有情)。
師複曰:諸善知識!汝等各各淨心,聽吾說法。若欲成就種智[1]sup>,須達一相三昧、一行三昧。若於一切處而不住相,於彼相中不生憎愛,亦無取舍,不念利益、成壞等事,安閑恬靜,虛融澹泊,此名一相三昧;若於一切處,行住坐臥,純一直心,不動道場,真成淨土,此名一行三昧。若人具二三昧,如地有種,含藏長養,成熟其實,一相一行,亦複如是。
若有人問汝義,問有將無對,問無將有對;問凡以聖對,問聖以凡對。二道[1]sup>相因,生中道義。
如一問一對,餘問一依此作,即不失理也。設有人問:『何名為暗?』答雲:『明是因,暗是緣,明沒即暗。』以明顯暗,以暗顯明,來去相因,成中道義。餘問悉皆如此。汝等於後傳法,依此轉相教授,勿失宗旨。
注釋
[1]二道:指相對的兩個方麵,如有與無、凡與聖。
師於太極元年壬子,延和七月,命門人往新州國恩寺建塔,仍令促工。次年夏末落成。七月一日,集徒眾曰:吾八月,欲離世間。汝等有疑,早須相問,為汝破疑,令汝迷盡。吾若去後,無人教汝。
法海等聞,悉皆涕泣;惟有神會,神情不動,亦無涕泣。
師雲:神會小師[1]sup>,卻得善、不善等,毀譽不動,哀樂不生;餘者不得。數年山中,竟修何道?汝今悲泣,為憂阿誰[2]sup>?若憂吾不知去處,吾自知去處;若吾不知去處,終不預報於汝。汝等悲泣,蓋為不知吾去處;若知吾去處,即不合悲泣。
注釋
[1]小師:受具足戒未滿十年之僧人,通常指年輕弟子。
[2]阿誰:何人。
法性本無生滅去來,汝等盡坐,吾與汝說一偈,名曰『真假動靜偈』。汝等誦取此偈,與吾意同;依此修行,不失宗旨。眾僧作禮,請師說偈。偈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