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釋
[1]下眾:處在眾人之下。
[2]躡等:勝過同等人。躡,超越,勝過。《晉書·陸機陸雲傳論》:“其詞深而雅,其義博而顯,故足遠超枚馬,高躡王劉,百代文宗,一人而已。”
[3]回辱:避讓屈辱。
[4]高厲:崇高,高超。
[5]抗奮遂往:不顧一切地重複以往的錯誤。抗奮,即亢奮,極度興奮不顧一切。遂往,謂以往的錯誤。晉葛洪《抱樸子·交際》:“風成俗習,莫不逐末流,遁遂往,可慨者也。”
[6]自反:自覺返回。
[7]必見遜下:必然得到謙讓。
[8]必構敵難:必然造成敵對非難。
[9]變生亹(wěi):變故的征兆發生出現。
[10]必依托於事,飾成端末:必然會用一件事作為借口,把毀謗的實質掩飾起來。劉昺在解釋這句話時說:“凡相毀謗,比因事類而飾成之。”
[11]校報:回報,報複。
[12]易口而自毀:改換用對方的嘴來自我毀謗。劉昺在解釋這句話時說:“己說人之瑕,人亦說己之穢,雖詈人,自取其詈也。”
[13]並辭競說:同時用語言互相爭競。
[14]貸手以自毆:借別人的手來打自己。劉昺在解釋這句話時說:“詞忿則力爭,己既毆人,人亦毆己,此其為藉手以自毆。”
[15]外望不已:對外埋怨他人不停。
[16]我曲而彼直:這裏的意思是我理虧而對方理直,應當受到對方的輕視。劉昺在解釋這句話時說:“曲而見輕,固其宜也。”
[17]近次:接近略低。
[18]別:差別。
[19]憊:劣,壞。
[20]藺相如:戰國時趙國人,初為趙國宦者令繆賢舍人,後由繆賢推薦給趙惠文王。秦王得知趙國有和氏璧,假稱願以十五城換之。藺相如奉命帶著玉璧入秦,與秦王鬥智鬥勇,戳穿秦國陰謀,乃完璧歸趙,因功被拜為上大夫。惠文王二十年,秦王、趙王澠池相會,秦王讓趙惠文王為之鼓瑟,以侮辱之。藺相如強令秦王為趙王擊缶,對秦王進行回擊,維護了趙國的尊嚴。因功高被拜為上卿,位在廉頗之上。廉頗不服,欲侮辱藺相如,但藺相如以國家利益為重,多次退讓,終於感動了廉頗,乃親自到藺相如處負荊請罪。廉頗:戰國時趙將,以勇猛善戰聞名。趙惠文王十六年,率軍伐齊,大破齊軍,因功被拜位上將。趙孝成王十五年,與樂乘率軍大破燕軍,迫使燕割五城請和。以功封信平君,為假相國。後因與樂乘不和,奔魏居於大梁。趙國因屢遭秦國逼迫,欲任用廉頗,但因仇者郭開的詆毀,趙王相信廉頗老矣,不再任用。後廉頗入楚,卒於壽春。
[21]寇恂:東漢初上穀昌平(今北京昌平東南)人,字子翼。初任郡功曹,新莽敗亡後,勸太守耿況歸順劉秀,被拜為偏將軍。後任河內太守,行大將軍事,保障後勤甚是得力,擊破更始軍立有戰功,後轉任潁川太守,封雍奴侯。曆任汝南太守、執金吾。為東漢初二十八功臣之一。賈複:東漢初南陽冠軍(今河南鄧州西北)人,字君文。新莽末聚眾起兵,自號將軍,後歸附更始政權,又隨從劉秀,戰功卓著。劉秀稱帝後,拜執金吾,封冠軍侯。後遷左將軍,定封膠東侯。知光武帝不欲功臣擁眾於京師,便削除甲兵,敦崇儒學,以此深受賞識。為東漢初二十八功臣之一。當初賈複在汝南的時候,他的部將殺人,被汝南太守寇恂依法處置。賈複深以為恥,說過潁川的時候一定要報複寇恂。寇恂知道後,以天下未定,應以大局為重,巧施妙計,避免了與賈複的直接衝突。事見《後漢書·寇恂傳》。
注釋
[1]下眾:處在眾人之下。
[2]躡等:勝過同等人。躡,超越,勝過。《晉書·陸機陸雲傳論》:“其詞深而雅,其義博而顯,故足遠超枚馬,高躡王劉,百代文宗,一人而已。”
[3]回辱:避讓屈辱。
[4]高厲:崇高,高超。
[5]抗奮遂往:不顧一切地重複以往的錯誤。抗奮,即亢奮,極度興奮不顧一切。遂往,謂以往的錯誤。晉葛洪《抱樸子·交際》:“風成俗習,莫不逐末流,遁遂往,可慨者也。”
[6]自反:自覺返回。
[7]必見遜下:必然得到謙讓。
[8]必構敵難:必然造成敵對非難。
[9]變生亹(wěi):變故的征兆發生出現。
[10]必依托於事,飾成端末:必然會用一件事作為借口,把毀謗的實質掩飾起來。劉昺在解釋這句話時說:“凡相毀謗,比因事類而飾成之。”
[11]校報:回報,報複。
[12]易口而自毀:改換用對方的嘴來自我毀謗。劉昺在解釋這句話時說:“己說人之瑕,人亦說己之穢,雖詈人,自取其詈也。”